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通径分析
2017-03-28郭春强黄杰曹燕燕廖平安葛昌斌黄
郭春强 黄杰 曹燕燕 廖平安 葛昌斌 黄全民 乔冀良 张振永
摘要: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漯麦6010;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S512.1;S31;S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4-0608-03
漯麦6010由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原阳1号与(漯152×82C6)F1/绵阳21//绵阳21运用阶梯式复合杂交法选育而成的。2010-2013年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在多年的试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2012年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9514E),2013年8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3001)。为揭示漯麦6010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本研究利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丰產性和稳产性及产量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其在湖北省小麦种植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v7.0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1]。产量稳定性是以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和适应度来度量稳产性和适应性[2-6]。用高稳系数(HSC)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CV)来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高稳系数计算公式:HSCi=(Xi-Si)/1.1XCK×100%;产量变异系数计算公式:CVi=Si/Xi×100%,式中Xi为某品种的平均产量;Si为标准差;XCK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i值越大,表明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好,HSCi值越小,则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差[7-14]。CV越小,说明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越小,品种的静态稳产性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漯麦6010稳产性分析
高稳系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高,高稳系数与品种的实际情况切合程度高,能准确反映品种的高产稳产性[13,14],以各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产性。结果表明(表1),与对照相比稳产性最好的品种是漯麦6010。因此,该品种在不同年份间、不同区域,其高产性和适应性表现均较突出,无论从产量水平还是稳产性上都优于对照郑麦9023,属丰产稳产性最好的品种。
2.2 产量及构成要素变异性分析
变异系数(CV)反映的是品种的静态稳产性,即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变异系数越小,说明品种的静态稳产性越好。在参试品种产量三要素中,漯麦6010穗数中等(表2),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属大穗型品种。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该品种穗数变化幅度较大,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相对较不稳定的产量性状。
2.3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y1=0.305 3),千粒重次之(ry3=0.268 2),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ry2=-0.103 2)。这说明穗数是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想实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增加穗数较易获得,而依靠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由表3还可以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互相制约,其中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r12=0.489 7),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r13=-0.501 1、r23=-0.405 7),千粒重与穗粒数负相关程度大于千粒重与穗数。说明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2.4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以产量为依变量(y),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66 960.98-2 059.43x2-1 471.03x3+5.98x12+4.97x32+3.87x1x2-12.6x1x3+44.1x2x3,对该方程的截距和偏回归系数的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测得出,截距和x1、x3对因变量y的影响均﹤0.01,达极显著性水平,表明截距和偏回归系数与0之间差别显著,直线回归方程成立,且产量与穗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通径系数为标准的偏回归系数[15],得出自变量x1、x2、x3对因变量y的通径系数(表3)分别为r1y=0.305 3、r2y=-0.1032、r3y=0.268 2,即r1y>r3y>r2y,表明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对产量(y)的贡献顺序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
上述多元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39 7,表明依变量变异中93.97%可由线性回归部分来解释,即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产量的总影响达到93.97%,则误差为6.03%,对因变量(y)的通径系数0.245 6。从表3可以看出,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596 9),而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0.292 3和-0.153)均较小;千粒重对产量也有较大的直接作用,通过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重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0.501 1和-0.405 7);穗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016 5,小于误差的直接效应0.245 6。穗数的通径值比相关系数大(0.596 9>0.305 3),可见,穗数对产量的表面影响,由于穗数与千粒重成负相关关系(r13=-0.501 1)而部分抵消了。因此,为保证漯麦6010丰产稳产,提高产量,要在增加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粒重,设法消除或减小负效应,力求因素间协调发展。
3 小结与讨论
多年多点试验证明,该品种弱春性,幼苗半匍匐,蜡质层厚,叶功能期长,平均株高82.36 cm,有效穗521.4万/hm2,穗粒数35.63粒,千粒重44.31 g,生育期196.8 d,比对照迟熟2.8 d,是一个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型品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中抗条锈病。
该品种2013-2014年度作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示范主推品种之一,增产效果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推广面积和形成的技术体系将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后5年内漯麦6010将作为湖北省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之一而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福亭,郭瑞林,郝国令,等.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農村读物出版社,1991.
[2] 李世平,张哲夫.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3] 张勇跃,刘志坚,张仙美,等.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杂粮作物,2003,23(2):90-93.
[4] 茹振钢,赵 虹,胡铁柱,等.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5] 刘佩兰,姜润田,李 威.对马铃薯新品种春薯4号丰产性、稳产性的分析[A].陈伊里.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59.
[6] 吕文河,白雅梅,陈伊里,等.马铃薯新品系产量稳定性的分析[J].马铃薯杂志,1995,9(4):198-201.
[7] 陈岳徐,徐大熊,陈文贞.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3.
[8] 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7(2):50-51.
[9] 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10] 蒲宗君,饶世达,刘仲齐.川麦28的稳产性分析及其利用[J].麦类作物,1998,18(4):26-27.
[11] 温振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12] 刘兆晔,韩启秀,于经川,等.山东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36-137.
[13] 杨子光,冀天会,郭军伟,等.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70-72.
[14] 孙本普,王 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
[15] 任红松,吕 新,曹连莆,等.通径分析的实现方法[J].计算机与农业,2003(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