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生的力量

2017-03-28晓沁木子

中小学德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家族垃圾老师

晓沁+木子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有一种能激发学生内生力的教育方式,而这个自内而外的生长力量的培养,正是学校德育需要做的功课。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重灌输,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行为,轻感受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今年10月,广州市天河区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正面管教的培训,希望能借此提升全区班级德育管理实效,进而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那什么是正面管教,它的特色之处又在哪里呢?带着这种好奇,我们走进了广州市汇景新城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多年践行正面管教的学校,汇景新城实验小学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校隐匿于广州市高端住宅小区汇景新城的一角,不大的校园一览无余,却显得温馨而静谧。走进校园,走廊和墙壁随处可见各种国学知识的彩绘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痕迹,教学楼上“我自己选择,我才能负责;我自己思考,我才会聪明;我自己动手,我才有本事”的校训,充分体现出了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孩子们在这些无声的环境文化中每时每刻都受到精神的感召和文化的熏陶。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对于一直好奇的问题——孩子们的教育内生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我们终于找到了的答案。

鼓励的力量:在启发式提问中反思

在采访的过程中,梁彩宁校长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教育方法,强调爱、鼓励和尊重。

交谈中,门外响起了音乐声,原来是到了学校的广播操时间。我们好奇地走出校长办公室,看到这时的操场变成了孩子们与老师们随性共舞的乐园。随着音乐的响起,有一部分胆子比较大的孩子跑到舞台上领舞,他们的脸上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没有一丝惧怕,而台下的孩子则随着音乐的韵律,一个个变成了快乐的精灵。

舞蹈结束之后便是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们在不大的操场上自由穿梭,一至六年级的孩子玩成一片,场面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好掌控。陪同介绍的肖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担心,介绍说:如果发生了冲突,无论哪个班的老师看到,都会和善而坚定地引导孩子去面对、解决。例如老师会引导说:“操场确实人很多,大家都想玩,那如何能玩得开心,玩得安全呢?”这种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跑得太急了,所以撞倒了他。如果我不那么着急,慢慢地走,可能就不会撞倒他了。”老师继续启发:“你说的很对,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孩子可能会对对方说:“对不起,你有没有事呀,要不要送你去医务室?”他会思考怎样善后。然后老师会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你真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

梁校长说,在学校里发生的所有问题,只要在场的老师看到了,无论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老师,大家都会陪伴孩子们慢慢平复情绪,运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问题在平和的引导下,在打开心扉的状态下迎刃而解,直至一张张小脸重新绽露迷人的笑容。梁校长告诉我们,现在连门卫大叔都会使用这个工具,经常与孩子的对话是:你觉得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可见这个工具在汇景小学之深入人心。

责任的力量:在班级事务中成长

热闹的课间操结束了,经过我们身边的孩子个个都主动鞠躬向我们敬礼并问好,这个举动让人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得体、落落大方。经过一个班级门口,我们向里面望了望,就有孩子走出来主动询问我们有什么事。学生还挺管事儿的,当我们说出这个感受,肖老师回应道:“确实是这样,每个班级虽然没有设班长、小组长及学科代表等职位,但每个人在班级都有一份任务,一份责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也似乎已经成为汇小每个孩子的共识。

接着肖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天,有个男生提着垃圾桶走进教室说:“老师,我想跟大家说一件事情。”得到老师的同意后,他朝着大家说:“大家看,这个垃圾桶里的纸片本来是可回收垃圾,现在却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了。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而且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怎么还在乱放垃圾呢?”大家都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他。接着有几个孩子也站了起来,说:“是啊,有时果皮也会乱放,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就会把它再重新分类。可是有人总是这样乱放也不是办法啊。”一语激起千层浪。

“我实在不理解这种行为。为什么已经讨论过很多次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了,还会犯这种错误呢?”

“我觉得他是偷懒,没有经过思考就随手丢了,压根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如果我们这个集体总有人乱丢垃圾的话,别人再怎么坚持分类也是做不好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看他们讨论的差不多了,老师出场了:“是的,你们说的很对,我们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中如果有一个人乱丢垃圾,那垃圾分类就形同虚设。既然垃圾还是在乱扔,那只能由我们大家来承担这个后果:今天大家都不能用垃圾桶。咱们要扔垃圾只能扔到外面去,这个世界有一个规律就是,你想偷懒图方便有时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不方便。大家觉得怎么样呢?”孩子们没有表示异议,于是垃圾桶被收到一个角落。

“老师,我觉得有些人乱扔垃圾一定是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个观点,接着布置了一個作业:“这个星期咱们都来做一个家庭作业,就是在家里练习垃圾分类,自己准备几个垃圾桶,然后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从这以后,学生乱放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可见垃圾分类意识已深入人心。

梁校长介绍说,汇小的老师从不备课,而是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当时孩子的状态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去生发一节热情饱满、充满灵动,又创意不断、让人惊喜连连的课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的小脑瓜里无时不在冒出各种新奇古怪的主意。只有在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体都被尊重,每一个发生都运化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喜悦,才能避免框架式教学对孩子的局限和束缚。特别是遇到那些班级的共性问题,一旦发生,老师便会就顺着这个点引发开去。因为教育时机是难得的,汇景的老师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遇到一个适合的教育时机都会好好抓住并加以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慢慢都成了解决问题的高手,很多社会技能、生活技能都在在这一节节课中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自省的力量:在问题解决中感受

作为一所将正面管教运用得如此出色的学校,我们自然要请教他们的经验。梁校长说:“我很认同正面管教所提倡的长期有效的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养成学习习惯,学会遵守规则,最后才是学习知识。而做人做事光靠课本是学不来的,要靠老师言传身教。所以,我们的教师入职后,至少有半年的培训,是让每个老师都再不是简单的学科老师,而是懂心理学、教育学,会教学生做人做事的全面型老师。老师上的每一堂课,都不是简单地讲知识,而是要把教育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去。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就先去解决问题,知识学习都可以往后放放。”

作为班主任的肖老师介绍说,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矛盾,老师一般不急于干涉或者阻止,而是首先做一个静静的观察者,该出手时才出手。

例如前几天,一年级的乐和刚课间休息时因为一点小事互相推搡起来。正好经过的肖老师当起了“观众”。比较机灵的乐看到老师在看他们,还拿出手机准备录像,就先停了下来。这时可能因为自省模式开始启动的缘故,他们的情绪也开始慢慢平静下来。于是肖老师上前问他们:“能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两孩子内在的委屈开闸了,滔滔不绝起来,老师则在旁边静静地聆听。

乐说:“刚才他骂我,并且骂得很难听。”刚说:“刚才他撞了我,撞得很疼。”肖老师说:“嗯,刚才你们在说的时候,都是说别人,现在我们来说说自己刚才做了什么吧!”乐说:“刚才我不小心撞到他了,我不是故意的。当他骂我的时候,我就打了他。”刚说:“因为他撞得我很疼,我很生气,于是就骂了他。他打我时,我就还手了。”“现在你们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仅仅说别人了。那咱们再想想,如果这件事情重新来过,你们怎样做就不会打起来呢?”肖老师继续引导道。“我不小心撞到刚,应该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样他就不会误会我了。我们就不会打架了。刚,对不起。”乐说。“我不应该骂人,而是应该问清楚他为什么撞到我,就不会有误会了。乐,对不起。”刚说。

肖老师介绍说,经过这种方式处理过的冲突,因为开启了孩子自省模式,下次发生周期就会拉长,渐渐就能减少类似冲突的发生。现在很多孩子基本可以做到一个学期都不会发生冲突事件了,老师也就有了更多精力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当然,在面对有危险的冲突时,老师还是会第一时间先拉开双方,再做处理。

自主的力量:在彼此信任中生发

在汇小,即使是一堂普通的学科课,正面管教所倡导的积极、主动能力的培育也一直贯穿其中。我们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一年2班的数学课上,庄老师拿出一个纸质钟面教大家认识钟表上的时间。讲解过后,在学生做拨钟表时间的练习时,有个小女生没带钟表,用一种很无助的眼神望着庄老师。庄老师也微笑地看着她,但并没有主动上前帮忙。过了几分钟,小女生还是没有动静,庄老师提醒道:“你现在要干嘛呀?”小女生终于开口说:“老师,我没带表,你能给我一个备用的表吗?谢谢!” 庄老师这时才去给她拿了一个钟表。在汇小,不主动开口求助,老师是绝不伸出援手的。

梁校长介绍道,汇景小学的孩子从一年级踏进校门的那天起,老师们便开始在孩子的心中播种三句话:“我自己选择,我才能负责;我自己思考,我才会聪明;我自己动手,我才有本事。”老师们把这三句话深深植入孩子的大脑,在学校的各种学习、生活、活动中,全方位地贯彻落实这三句话,最终内化到孩子的心中,自然流泻于行动上。这三句话就像三个发动机,它们幻化成了孩子们无穷的动力和向上的力量。而落实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放下自己的要求、控制、焦虑、担忧,完完全全地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并及时地给出机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不控制,撤销外力;给孩子思考的机会,不指挥不告诉;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不帮忙不指责。

汇景小学每一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培养重点和目标,各个年级目标和重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六年的教学设计中,一、二年级注重学生兴趣引导,三年级开始全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到五、六年级学生就已经能够自己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也有能力去完成了。一步一步地,孩子的内在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被开发出来。

围绕着这些目标,在老师们有智慧地放手的情况下,孩子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负责,他们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主动思考,主动争取各种机会锻炼自己,思维力不断提升,动手能力不断加强,越来越有理性,本事也越来越大。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成就感也就越来越大,进而自然而然滋生出真正的自信心。这种内动力驱动下生成的智慧,让孩子更有信心和兴趣去寻找学习的乐趣,才会有长时间学习的动力,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各种能力,还有影响孩子一生的品行。

合作的力量:在家族管理中养成

在我们还在不停回味作为校训的那三句话时,我们走到了一面贴满照片的墙前,原来这才是他们最具独创性与教育价值的看家宝——“家族式”管理。汇景小学的管理模式除了有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外,还有一个非常不一般的纵向管理,学校给这纵向管理取了一个很温馨的名字——家族管理。而正面管教所倡导的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正是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完成,并从一到六年级一以贯之。

每个家族都由一至六年级的孩子共同组成,大概有6至8个人,男女生混搭,每個家族配一名老师,取名“史官”,是这个家族中“最小”的成员,需要孩子们的照顾和关怀。每个家族所有成员运用集体智慧产生自己家族特有的族名、族规和自己的家风并代代传承。用餐时,家族成员一起围桌而坐,一起享受家庭用餐的温馨和幸福。这就让孩子在其中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开展,家族中每个成员的职位和分工不同。比如外出活动时,一年级孩子负责问路;二年级负责财务,管理家族财务收入支出,负责入账、取钱、买单和记账;三年级负责查找外出活动的最佳路线;四、五年级是族长,统管家族里的一切事务;六年级是董事长,协助族长,大事把关,小事放权,给出参考意见,但决策权归族长。老师作为史官是家族成员中“最小”的,负责记录家族历史,需要在活动中被照顾和呵护,当然在遇到安全和纠纷问题时,会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每个孩子都能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作用,即使是最小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在家族中是有价值的,这对孩子个人价值感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这样的家族式管理打破了当代独生子女的性格局限,每一个人在学校又多了一个家,这个家里有7、8个兄弟姐妹。在与来自各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不但有家庭的温馨,还有更多的挑战和交际训练。每一个人随着年级的递增,完成从小弟、跟班、底层员工到族长、董事长的角色变化,去体验家族不同排行成员的工作岗位,并去适应不同性格特征的兄弟姐妹。

这样的家族纵向管理,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被尊重,孩子们喜欢自己的家,对自己的家充满了归属感。每一件事情的直接参与,让每个孩子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孩子们在沟通交往、情感互动、团队合作、协调统筹以及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心态、胸怀、格局、能力上,都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在六年的家族式管理体验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

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汇小将正面管教的理念渗透在每天的日常教学、每个生活场景中。正因为如此,这些教育理念和工具才真正鲜活了起来,产生了更大的生命力,也才成就了人人都是德育老师的愿景。当老师们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闪光点上,语言会更加正向,饱含激情,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则是满满的爱与正能量。老师解决问题也更加轻松,甚至很多问题根本不需要老师解决,孩子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人的思维力、自主性、胆量、勇气、自律、反省、合作、尊重等美好品质,也在期间得到逐步发展。

后記:

采访中,梁校长讲的一个柚子发芽的故事让我们印象尤为深刻。前年冬天,受网络上各种水果种子发芽美图的启发,梁校长决定自己也一试身手。于是把吃过的柚子籽小心翼翼地种在花盆里。从春节种下,过了一个月,没有一点动静。过完了寒假,她又把花盆带到办公室,每天精心地浇水、吹风、晒太阳,但还是没什么变化。过完了春季,到了4、5月份,仍然不见一点发芽的迹象,她绝望地以为种子一定是坏掉了。最后,梁校长终于按捺不住,轻轻扒开土层,她惊讶地发现土里的种子鼓鼓的,涨大了很多。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赶紧把土层重新盖好。

这让梁校长意识到,万物的生长发展都有其自然的规律,教育的本质也在于顺势而为,生发其内在驱动力。一粒种子需要在土壤里慢慢孕育,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 竹子用3年的时间, 仅仅长3厘米,从第四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的3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教育的本质不也是如此吗?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的生长需要土壤、空气、阳光、雨露、水和肥料,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些生命体提供一个具备土壤、空气、阳光、雨露、水、肥料的生长环境,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了。因为每一个生命体在人生的最初都是一定要成长为那个最好的自己,唯有相信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又成为那个拔苗助长的“好心人”。

教育者要做的,唯有耐心陪伴,静待花开。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家族垃圾老师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