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黛玉:哪有人喜欢孤独

2017-03-28百合

百家讲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葬花宝钗黛玉

百合

《红楼梦》中,宁荣两府之人特别重视各种节气,只要是个节,都要拿来过一过。要不是黛玉葬花,恐怕如今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从前还有一个为花神饯行的芒种节。

贵族主子们不用上班,没有压力,说得难听点儿叫“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节日恰好可以填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给他们一望无际的平顺生活来点儿热气腾腾的点缀。所以他们逢节必过,还要大家聚在一起铆着劲儿地过好。

也有例外。端午节时,因为节前出了好几档子闹心事,虽然王夫人也置办了应景的酒席,但贾府全体主子都心不在焉,最后索然散场。喜聚不喜散的宝玉因此而长吁短叹乃至迁怒他人,痛心于一个好好的节日可惜掉了。

在丰沛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喜聚不喜散也正常。宝玉阳光乐观又贪得无厌,总希望爱他的和他爱的永远都暖暖窝在一起。

而以多愁善感著称的黛玉反而貌似无感。因为她天性喜散不喜聚。

她也有她的道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几分勘破、几分超脱里,终是如假包换的悲观底色。

悲观是什么,是明明可以伸出去拥抱却又收回的手,是打开眺望一下远方又轻轻关上的门,是将面前一碗该趁热喝掉的汤一口口吹冷的气。春日美景当前,心中却想象冬日的萧索,树上繁花烂漫,只看地上那锦重重的落红。

可是要知道,人并不是天生悲觀。每一种性格后面都有其可以回溯的成因。

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他说的正是他自己。少年时家中的一场变故打破了他原本安宁顺遂的生活,世态炎凉中,他尝尽了人性的势利与恶意,从此养成了极端的性格。

黛玉呢?她本来有探花出身的父亲、贵族出身的母亲,还有一个可爱的弟弟,生活美好得如影楼宣传画一般不真实。谁料想命运翻脸不认人,几年之内,先夺走她的弟弟,再夺走她的母亲,父亲将六七岁的她托付给了外婆家,又过了几年,父亲也去世了。外婆说,他们林家的人“死绝了”。

亲人逝去乃人生最大的打击之一。涉世之初的黛玉就在这一个一个接连的巨大打击中摇摇晃晃,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如果她也像湘云那样在襁褓中就父母双亡,因为没有记忆,反而容易快乐。有一位抗战老兵回忆道,自己当年刚入伍时热衷于认老乡,后来老乡们一个个牺牲,屡次经历悲痛后,他再也不想认老乡了—没有得到就没有失去,一再失去就会成为惊弓之鸟,心理学上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有记忆,出于对可预见痛苦的回避,会在心理上干脆建立一套防御和减压机制:当你不执着于拥有,失去就不会伤你太深。

所以那些貌似冷漠的人不见得是真冷漠,冷漠的面具下也许是数倍于常人的重情和脆弱。

无论贾府团圆喜庆的潮水怎样一次次漫过黛玉,她始终如同一只小小的寄居蟹,天然地保持一份警觉与清醒,在潮水来时埋下头去,在潮水退去后孤身行走,不会被裹挟同化。曾经的人生经验告诉她,命运不是那么好相与的,在聚散上不要太有执念。

饶是如此,黛玉也并非真的安于冷清孤独。

黛玉创作《葬花吟》的直接起因是头天晚上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她感到被孤立、排斥。那天晚上,她明明隔着墙听到宝玉和宝钗笑语声动,自己却被晴雯挡在门外:“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律不许放进来呢!”换作贾府小姐探春,她定会立即摆明身份予以还击:“好大的口气,‘凭我是谁?今日我倒要看看你是谁!”但黛玉不能,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身份:“虽说是舅母家同自己家一样,但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她在花荫下哭泣了许久,黯然归去,第二天吟出了摧人心肝的《葬花吟》。

真是悲愤出诗人。

整首《葬花吟》里,处处弥漫着孤独的气息:

在暮春的落花纷飞里,她孤独地仰望天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她孤独地出门,“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她孤独地葬花,“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她孤独地回家,“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她孤独地睡去,“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她孤独地发愿,“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最后,她孤独地死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孤独,全是孤独。

黛玉葬花,葬的其实是象征性的自己。人生漂泊、无法自主,如花瓣随水飘零,她感同身受,不惜被人笑痴,也要手把花锄、用锦囊将落花收起,葬于泥土之下,给它们一个最后的安身之处。

一边是刻意地与热闹保持疏离,一边是顾影自怜着自己的孤独,这样的黛玉真是矛盾。

她的精神世界丰富又封闭,就像一座芬芳的玫瑰花坊,却只开了一扇窄小的门,不是人人都进得来,就算是灵魂知己宝玉,也不是一上来就让她全心相托。

她与宝玉闹了那么久的别扭,直到第三十二回,隔窗听到宝玉在背后对自己的维护,才心定意明,确认了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一确认不单限于男女之情,更是坐实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心。

有句话说,“不维护你的朋友不值得相交”,放在这里也合适。多少人当面拍胸脯表忠心,信誓旦旦会为你两肋插刀,但遇到你被诋毁,Ta却装聋作哑不置一词。世情复杂,即使Ta心里向着你、不认同别人的话,也未必肯傻里傻气地为了你破坏气氛,去与对方争论而得罪人。黛玉所惊不为别的,正是“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能做到这一点的傻人,真是傻到稀缺珍贵。

于是,她和宝玉从此两心相对,再无罅隙。而宝钗要获取黛玉的信任,是在很久以后了。

一开始,不管宝钗怎么向黛玉示好,黛玉都不买账,还处处和她作对。湘云因为宝钗的照拂,“天天在家里想着”,想要一个宝钗这样的亲姐姐。但聪明敏感如黛玉,因为“金玉良缘”的说法,认为宝钗不过是想用“糖衣炮弹”拉拢人心,黛玉不会轻易放下成见。

但是不管绕多远,注定相遇的人一定会相遇,契机不是找来的,是等来的。

姐妹们行酒令时,黛玉一急,说出了“小黄书”里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别人没留意,只有宝钗目光如炬,盯住了黛玉。

宝钗换了个打法,不再像从前那样对黛玉包容忍让,而是主动出击:“你跪下,我要审你。”她也不怕黛玉恼羞成怒,直捣要点,令黛玉方寸大乱,又不惜自曝其短,现身说法,循循善诱。于是黛玉心悦诚服地知错就改,并对宝钗心存感激。

很奇怪吧?从前不管宝钗怎么大打温情牌,黛玉都拒绝被感化,认为那全是套路,是“心里藏奸”的怀柔之术;而当对方放弃了一贯的大度温和,棋走险招、直言不讳,像个教导主任一样唠唠叨叨地管她时,她反而乖乖接受了。

活得分辨率很高的人很难被表象所迷惑,看人最能看到本质。聪慧的黛玉在尴尬羞愧之余,总算感受到了宝钗待自己的真心。因为长到15岁,还没有人这么正面教导过她,黛玉的成长全凭自身悟性。

将心比心,黛玉自忖,如果易地而处,自己绝不会放过宝钗,但人家没那样不厚道,而是正色规劝。在宝钗不姑息的背后,分明携着一颗“妹子我是为你好”的善心。雨夜的一番畅谈,黛玉放下骄傲和戒备,袒露自己的脆弱与难处,向宝钗交出了自己那颗七窍心。

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宝钗就这样意外地在黛玉的心灵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天堑变通途,顺顺当当走进了黛玉的心扉。从此,不止宝钗,黛玉连带着对宝钗的堂妹妹都爱,对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都不忘善待,下雨天不忘赏钱令其打酒喝,反差之大令宝玉跌破眼镜。

《红楼梦》中的故事越往后走,一开始孤高刻薄的黛玉越是一点点儿变得开朗,一步步变得温柔博爱、大度慷慨起来,不知何时,她已对世界换了一副表情相待。

没有人天生喜欢活成一座孤岛,Ta不过是没有遇到生命中的摆渡人。人群中那些清冷的人也许正私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执拗地等待另一颗真心的到来;而身处寒凉之中的人,若遇到真心伸出的手,谁又会真正拒绝?不妨就势握住,任Ta将自己引渡到温暖的对岸。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哪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编 辑/葡 萄

猜你喜欢

葬花宝钗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等我来时
红楼戏的滥觞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偷来梨蕊三分白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