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苦是不是最苦
2017-03-28刘翠婵
刘翠婵
在人世93年,祖母只有过两次远行,一次从海岛到山区,一次从大陆到台湾。
第一次远行长达20年,那年祖母60岁。1971年除夕前日,祖母随一家人被遣离乡,舟车颠簸一日,辗转来到一个叫丁步头的地方。寒冷的冬夜,稀疏的人家,没有一户可以一下子收留七口人。次日,好心的村人合计,把牛牵出牛栏,铲走牛粪,撒上草木灰,牛栏就成了遮风避雨之处。祖母和我们在牛栏里度过异乡的第一个春节,从此他乡成故乡。
花甲之年经此周折,她的脾气变得更烈,以至至死不说异乡话。村人用当地方言呼她“阿婆”,她一概以福州话回应,村里人有点怕她,有时他们会善意地嘀咕:阿婆真坏!
为了一棵竹子,祖母让村里村外的人都见识了她的“坏”。1972年,在村人的帮助下,家里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孤单的房子也需要伴,父親在门前屋后种下很多树,以及两丛麻竹。有阵子,竹子老被邻村的人偷偷砍倒做篾条。祖母气不过,有一天终于撞到砍竹人,她用故乡话直骂得那人灰溜溜地逃走。祖母一骂出名,自此竹子安全了许多。
祖母嗜烟,七十多岁时居然把烟戒了,由头是与父亲因抽烟起了争执。当时抽水烟,母子共用一个水烟筒。一次,父亲劳作回来,发现烟板抽没了,爆脾气的他顿时发了火。其实,那把烟筒并不是祖母和父亲专用的,过路的村人偶尔在家歇个脚,也会抽上几口。祖母听不得父亲的埋怨,撂下一句,“我这辈子再也不抽了”,之后便一口没抽过。至于酒,祖母一直喝到老,酒风也颇为硬朗。她不习惯小酌,也很少就着菜喝,喝时少与人言语,小半斤酒,几口饮尽,饮尽就离桌。
祖母古稀之时,姑姑病逝。消息从海岛传来,祖母如常扫地喂鸡煮饭拔草,甚至没回海岛。偶尔她会一边喂鸡一边喃喃说,“人都死了,回去又有啥用。人要死有什么法子,早点死就少受罪……”她说给鸡鸭牲畜听,说给穿过院子的风听,说给柴堆上的猫狗听,却独独不说给人听。有时,在昏暗的屋角,祖母会摩挲着姑姑买给她的发簪出神,在无人处抹去眼角的泪。祖母有句口头禅——“好死不死”。难时苦时,她用这句话骂别人,也用这句话骂自己。
硬气的祖母八十多岁时,遇上台湾开放探亲,无论如何要去看大儿子。在山里过了20年,她的活动范围大抵是一百多米远的桥头、三十多米远的水井,但谁也无法阻止她人生中的第二次远行。那时还未直航,从霞浦到福州,福州到深圳,深圳过关到香港,香港飞台北,台北又基隆……山一程水一程,小脚的祖母一步也没落下。从深圳过关时,在汹涌的人潮中,她又硬上了,不让二哥背,执意自己走过去。苦过千山万水,这日思夜想的一步,祖母怎么也不愿被背过去。
不知孤苦是不是最苦。
大多数时候,祖母在山里一个人守着孤零零的房子。无人言语的日子,收音机成为她最好的伙伴。她喜欢听戏,黄昏时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匣子里传出来的时刻,就是她无人的世界里最热闹的场景。听多了,她也会哼几段。祖母很老的时候,满屋都是她从外头拣回来的厚纸皮和小木板,母亲一回回把房间收拾妥当,没多久,她又拣新的摞在床底和房角。这些无用的东西,也许是她孤苦中莫名的陪伴。
想来她的硬气是用来抵抗世道的坚硬。
晚年时,大哥好几次试探着问她:“如果不在了,回海岛吗?”“随你们,想把我葬哪里就葬哪里。”那时已经提倡火葬,大哥怕她有顾虑,安慰地说着火葬的好。祖母就一句话:“我这一世什么没经历过,烧就烧了。”
祖母名木菊,14岁嫁人,27岁守寡,三十多岁时大儿子被抓兵抓去台湾。我一直以为木菊不是花,好奇上网一搜,原来木菊又名木槿,是野生植物,亦可家养。它的花香有奇效,强烈的催眠作用会使人瞬间晕倒,有的甚至会连睡好几天,再自然醒来,所以又有“醉花”之称。自我有记忆起,祖母就是老的样子,绾着髻、穿着斜襟布衫,三寸小脚颤颤巍巍……从没把她与花联系起来。祖母故去十多年后,我始知木菊就是花,虽寻常,却有异质,如她风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