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7-03-27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马克思主义

□文/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周 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文/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周 婕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遭遇瓶颈,学校不重视,教师不思考,学生不接受,造成课程与现实脱节。本文结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在课程的传授中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认识当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2003年由我国宣传领域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的学习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一向是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党领导的文化产业在政治上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观念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这些原则和观念,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和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部分国内顶尖学府的新闻学院,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的教育,在很久之前已经开始,但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逐渐的系统化。在复旦大学童兵教授、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等人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体系。2016年2月,教育部特别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快编写重点教材,加强相关课程建设,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课程起步晚,熟悉课程的老师少是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在很多年来遇到的老问题。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大学课堂,如何让这样一趟理论性极强的课程看上去“实用”,需要每一位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新闻学院,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都开设了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开设此课程所收到的实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反映这门课难上,学生反映这门课难懂,这门课程虽然是必修课,但是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摆设。

首先,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掌握最先进的媒介手段,想方设法的最先把信息送抵读者手中,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忽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实用性不大,他们更多的把目光锁定在了新媒体使用、摄影摄像、广告学等实用类课程上。因为就目前社会的大趋势来看,掌握一门技术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对技术的盲目追求,让他们忽视了对正确新闻思想、新闻观念的培养。学生缺乏正确的新闻观,只想着如何猎奇,如何哗众取宠,这也造成了社会上的媒体乱象,出自新闻记者之手的“假新闻”“谣言”比比皆是。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马恩作家关于新闻传播的论述中提取鲜活的知识养分,输送给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培养他们正确的新闻观、报道观。由于学习的基础是马恩经典原著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在笔者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在的大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老师首先让大家熟悉原著,从马恩文集的原话中找到对新闻思想的评述,借此来作为学习基础。当然,老师让种先扎实理论基础,在作知识发散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的大部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让我们静下心读几篇原著,读懂原著,其实难度还是比较大。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放弃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来觉得原著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做记者有技术就够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也就听听,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大部分学生认为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过时了。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了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手段,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这间接导致了很多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象发生,新闻媒体追求“点击率”,电视媒体追求“收视率”,大量的负面信息充斥人民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一些综艺节目盲目追求广告收益,花重金请一群明星作“真人秀“,在社会上掀起流行热潮,广告费用不可估量。收视率、点击率、广告费用成为了衡量一个媒体成不成功的主要标准,媒体从业人员前赴后继的的追求着这“三个标准”。这种媒体发展趋势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新闻观,让他们认为“猎奇”才是新闻的真谛,这种认知波及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态度,认为理论和现实已经脱节,理论知识学再多也无用。

学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安排的不重视,老师对课程教学的不思考,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不接受,间接导致了这门课程与实际脱节,形同虚设。尽管各高校设计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但是由于学生的不理解,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下意见和建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拓展,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和调整,从思想上、课堂实践上打消学生的顾虑,从中国的新闻实际出发,培养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国情、中外文化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改革和思考

(一)从原著中来,引导学生品味理论的魅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传播中,受众与原著的隔阂是接受的一大阻力。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论著并不了解,不能直观体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著的理论魅力和写作魅力,对现有的形势和政策关注度也不充分。[2]前文已经阐述过,学生对这门的课程的抗拒来源于对原著的不理解,认为原著枯燥乏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再教学的过程中,要迎合学生的口味取消对原著的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蕴含着强大的理论魅力,能够给予实践正确的指导。

老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原著的推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原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之处。比如,在马克思关于新闻传播的文章中,他提出的关于世界交往和交往革命的论述、马克思未来社会特征的遇见,明显地含有后来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等思想的影子。同时,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会发现,马恩作家的文采斐然,如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里的一段摘录:“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3]这段语录,是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篇文字,不仅语句优美,而且思想深刻并有丰富的知识含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原话,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为什么马恩经典作家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只有融入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的魅力所在。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如今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他们所提出的关于新闻传播的论述,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范畴,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经典,还应当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教学重点,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习近平2012年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身体力行倡导新文风。2013年,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引用古语“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求创新宣传思想工作。2014年的“8·19”讲话为我国新闻传播业提出长远发展目标,即“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等等,一系列最新的事实与政策,应当作为课堂的补充,丰富课堂内容。

(二)到实践中去,提升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新闻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写作功底,更需要掌握最新的媒介技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属于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授课老师在讲解新闻理论和原则的同事,需要紧密的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清楚的判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圈子”有多大,走到哪里属于违反了原则。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带着理论走向实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微博,社会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但是权威的言论依然来自于新闻媒体,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拥有权威话语权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理论的灌输,还需要实践的锻炼。很多学生天天刷微信、刷微博,了解时事热点,主动关注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我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引出目前新媒体上正在热议、疯传的话题事件来进行分析,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上课的效率。

不同的报道角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媒体的新闻观,所以授课过程中以微博微信疯传的新闻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能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最近在微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四川泸县学生校园死亡事件”,全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加入了此次报道,新华社更是提出了有名的“新华社三问”,《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社论对当地政府进行批评,当时的情况是,媒体得不到准确信息,谣言无止境蔓延,致使这起事件愈演愈烈,造成官方与民间的冲突,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可以作为一个课程案例来进行,在刷微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媒体在并不清楚实情的状况下,对一些谣言进行转发、传播,把事件引向“校园霸凌”“有官方背景庇护”等等,最后这起恶性事件以“查明死者系自杀,官方赔偿30万”告终,很多人又开始愤愤不平的对自己之前的传谣表示后悔。授课老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总结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表现,哪些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哪些与之脱节,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和原则同现实案例相结合,从理论中走出来,到实践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又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同时,更能让他们知道,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把握新闻的“尺度”。就目前而言,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止,很多学生崇尚西方社会的所谓“新闻自由”,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唯“资本”是图的报道理念,对国内的新闻管理制度充满的不满。在教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早的把学生不良的思想苗头扼杀,引导他们正确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在当今的形势下,什么样的报道有利于社会稳定,什么样的报道不利于社会团结,当然并不是说只挑好的说,而且一种对事实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再加工,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使用记者的“第四权利”。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玩转”课堂教学

前面两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除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授课老师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其专业能力非常重要。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授课老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玩转”课堂教学。

新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媒介技术,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现在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老师自身必须跟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上,从学生立场和角度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不玩微博、微信,作为新闻专业的教师也不看新闻,每次上课都用以前的陈旧案例,给学生带来反感,觉得老师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式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应该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最新的热点新闻,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的理论进行分析,建立微信群,课后经常性讨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的知识要点通过无形的模式进行灌输,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

其次,除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老师还应该开辟专题讨论学习、课堂自由讨论、学习成果展示等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题进行研究、讨论、成果展示,这一过程,就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老师主要负责提问和总结,把课堂教给学生,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同时,针对社会媒体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还可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先进的理念入脑入心,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的使这项入脑入心工程达到实效。 ◇

[1]梁艳青.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6,(07):129-131.

[2]纪富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特征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5,(06):140-141+144.

[3]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学,2012,(03):122-125+9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拔牙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水家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