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分论坛观点综述

2017-03-27李成威,武靖州

财政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财政学学者财政

“财政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分论坛观点综述

2017年4月22日,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财政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分论坛研讨的主题包括:财政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财政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以及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与财政学框架体系构建等。来自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的16位学者就上述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现就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构建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体系应有理论自信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传统的财政理论与中国的财政实践存在巨大的鸿沟,特别是用西方的范式讲中国的故事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构建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体系,来解释和展现中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

有学者认为,传统财政学以市场失灵理论作为起点,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那种“以市场失灵为政府财政的起点”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不符合逻辑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起源理论,卢梭的“契约论”,都没有得出由于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才需要国家、需要政府以及需要财政的结论。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行为准则与市场上私人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以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的,后者则以私人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作为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源头,盎格鲁-萨克森学派的根本缺陷是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这种被经济学扭曲了的财政学已经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失去了对未来财政活动发展的预测能力,这是现有公共财政学范式的最大问题。应当从理论上、从根本上对财政学理论进行重新梳理。

有学者从市场经济演化的角度解读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命题,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与亚当·斯密时期的市场经济已经完全不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已经深化为国家实力的角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为基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合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一个基点和核心。

有学者提出,财政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从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和政府的所有活动都要花钱,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同时,财政要参与到国家的各种管理之中,这就是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在资金的使用、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它直接地决定、约束和监督着国家的活动。

作为一门科学的财政学,应该能够为政府发挥财政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一套科学的行为准则。按照市场失灵理论定义的政府职能存在两个问题:市场做不好的让政府来做,政府不一定能做好;依据市场失灵理论赋予的政府职能,政府不一定会做。作为财政政策目标的效率与公平,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政府取得收入的一些原则,如公平原则、效率原则、中性原则等,它们之间往往是矛盾的。在财政支出方面,还缺乏指导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现有的财政理论难以解释单一体制下财政体制应该怎么构建才是最优的,财政联邦主义的原则对于构建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存在局限性。有学者指出,从目前以经济学为主来进行的财政学研究来看,所构造的理论体系无法支撑或者无法解决上述问题,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不应该只局限于经济学,它应该完全可以打造自己独特的一套学科体系。

有学者提出,传统财政理论“公共”的假设前提其实是个人假设前提的结合。个人理性或经济人假设,即在个人认知范围之内作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利己主义假设。传统财政理论基于收支的分析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对称,收入是政府筹集的资金,支出是公共服务的成本,政府收支分析之间缺少中间变量。“公共”的基础单位定位也不够准确,现在是把基层政府作为“公共”的最基层单位,而政权形成的辖区范围只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应当把社区作为“公共”的基本单位,它不完全是一级政权机构,而是一个混合单位,既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也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有学者认为,传统财政理论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西方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全部财政支出中的60%以上是社会性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具备改善收入分配的社会功能,虽然收入和支出都与社会密切相关,但现代财政理论却没有对社会的探讨。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先有一个对行为者目标函数的设定,然后对它的行为设定一个现实条件,才可以判断出它的最优行为应该是如何。但在现有财政理论中,却没有探讨它的行为主体,即国家的目标函数是什么。如此一来,判断财政行为的优劣就丧失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所以,目前的主流财政学理论中,不谈社会和国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主流的财政学理论框架中得不到解决,能够对它进行弥补的另外一种理论是财政社会学。

有学者提出,对于财政问题的阐述我们应该有理论自信了。过去我们都是在翻译、引进、借鉴国外的一些词,现在可以独立地思考,尝试建立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创新和构建,其实与这个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从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或者说从整个经济学思想家的来源地也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的经济学思想主要产生于英国,那是因为大英帝国当时最强大;后来产生在德国,由于受语言限制,时间很短,虽然国力上升后德国也产生了很多经济学家,但是始终没有立足;近现代以来,主要来自美国,也是因为它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现在,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已经六七十年了,尤其改革开放近40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大家也能看到,很多的思想家也开始出现了。当然,这个物质的基础要能够培育出思想的参天大树,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半个世纪,也许是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已经走上这条光明的大道。

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实验场,有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尽管有人说,这也有问题,那也有窟窿,这也有短板,说了很多的毛病,但是必须要看到结果。你说这有矛盾那有矛盾,那么多矛盾,为什么结果这么好?你说美国也好,英国也好,这儿也好,那儿也好,过程都好着呢,结果就很差?为什么?你要的是结果还是过程,这其实需要我们反思很多事情。理论自信,需要总结我们中国最近的伟大实践。

二、搭建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体系框架需要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当响应党中央、总书记的号召,基于中国的财政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派。但一个理论的形成,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够共同完成。

有学者认为,财政理论创新应当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下去讨论,人类文明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中国的发展就是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应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发展,放在中国发展的视角下再来看财政理论的发展。在相对宽广的视角下看财政实践和财政理论,就存在着理论的贫困。我们的整个社会科学理论,现在还难以支撑财政理论的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要承担发展财政理论的重任,还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去拓展对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认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备现实解释力的财政学理论体系。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为基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合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一种发展道路。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中国财政学界必须认识的基点和核心。

有学者认为,构建财政理论体系应当从最基础的概念建构做起,形成共识性的体系,避免财政学定位的身份认同危机。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创新首先要坚持起点正确、逻辑正确,要尽量求同,寻求共识。脚踏实地、回归本源,用一套规则、一套组织架构、一套技能、一套系统把公共资金用好,就是财政学的原则性任务。因此,财政学的定位是:研究社会共同体,运用财政权力和财政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来促进利益的交汇性社会科学。财政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财政权力,二是财政资源。财政学的任务就是把财政权力与财政资源两个要素转化为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产品。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引发了广泛的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使得社会组织得以引入。这种理论和逻辑确实不能解释当代的实践与政策层面出现的新问题。基于此,有学者提出,应当换一个角度,从看哪个主体失灵转变为看哪个主体在哪些方面有效,即它擅长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由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替代转变为三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可用“权力共享、共同治理”来总结,权力共享,是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权力要分享,政府必须掌握公共产品的决策权。PPP模式,就是这种权力共享、共同治理模式的代表之一。

有学者基于财政本质的二重性,即对于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研究,强调财政不能只关注它的经济属性,还要关注其他的一些属性,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包括财政经济理论、财政社会理论、财政政治理论、财政哲学、财政伦理理论等等。把其他学科基础的理论运用到一些具体的财政职能之中,就包括税收、预算、公共支出等等各个方面。

有学者提出了“新市场财政学”的财政理论分析范式。这一分析范式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理论、盎格鲁-萨克森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国家分配理论与社会公共需要论,同时借鉴了其他的跨学科的理论。“新市场财政学”理论以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的本源,由市场平台观、市场规则观、公共价值观、政府参与观几个概念构成。市场平台观把市场看作是一个平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政府、企业和私人部门一样都是在市场这个平台之上,按照共同的法律和制度来服务于各自的组织目标;政府参与观,要求重新定位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与关系,把政府与企业作为平等的主体;市场规则观主要是来解释,政府和企业在市场当中地位平等,就必须按照规则来做事;公共价值观说明,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中平等运行,都要有一个行动结果的市场表现形式,政府活动结果的市场表现形式就是公共价值。

三、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财政的综合属性

多位学者就财政学科体系建设发表了看法,一致的看法是应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多角度看待财政理论和学科的属性与定位,而不局限于经济学范畴。

有学者认为研究财政是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要看是哪些人在研究这些问题、是以哪个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不是研究这个学科属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现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又多了。财政作为治理的手段,它要实现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三重目标,需要研究财政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多重联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手段,财政本身应该是一个好的东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先要把这个手段、工具打造好,而只有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好。打造财政本身需要政治手段,所以这肯定是需要政治学研究的;现在谈治理,治理就是一个社会共同参与的问题,这肯定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学者提出,财政本身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以财行政,以政治财,财政是政权运转或说行政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无政难以治财,财政活动是通过一套政治程序来操作的。财政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经济学,也是政治学,也是社会学,或是其他的学科。

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财政就是政府作为主体以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从财政思想史或者学说史的角度看,财政学具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三重学科属性。

还有学者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活动,这个国家是一个组织,而不是抽象难以琢磨的东西;财政的根本职能是增强国力,增强国力的目的是控制暴力,这是国家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的,财政介入经济领域的时候要学习利用经济规定,同样,财政还会介入到政治,会介入到国家的治理,介入到社会的管理。这也要服从社会秩序、服从政治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学不能是一种经济学。它必须把三方面的规律都掌握在手中以后,才可能最有效地为国家服务。

有学者则强调,财政学就是财政学,没有必要把财政学归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或是其他学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类似于国际标准会计体系那样的大家能够沟通认同的一个概念框架。

有学者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不能划等号的,前者强调政府收支行为,后者则包括政府收支行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公共经济学涉及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或非政府组织)三个主体,它的逻辑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知识体系枝繁叶茂,越来越庞杂,知识的分工越来越细,分枝越来越多。在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有一个怎么综合的问题。因为学科在不断地分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整合、综合。有学者认为,财政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唯一真正的综合部门是财政部门。一个学科对应一个部,这都是设计出来的,而唯独财政不是设计出来的,因为钱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主体,钱要花到各个地方去。它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渗透在整个社会脉络里面。这个综合是天生的、天然的,所以它是先天的。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综合部门只有一个,就是财政部门,其他的都谈不上,就连货币也谈不上综合,它是另外一个概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李成威武靖州整理

(责任编辑:邢荷生)

猜你喜欢

财政学学者财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第31次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国财政学界共商新时代财政学基础理论研究暨学科建设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学者介绍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