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
2017-03-27司慧颖
司慧颖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
司慧颖
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贫困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构建贫困治理的框架,对于新时代的我国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制度、资本剥夺、生产力、能力与知识四个层面剖析了贫困产生的根源与特征。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我国的贫困原因,认为贫困主要源于: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导致改革红利无法普及;制度安排不完善导致资本剥夺;生产力发展导致结构性贫困;知识与能力欠缺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因此,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贫困治理目标结构;以政府为核心构建多方联动贫困治理结构;以贫困群体为对象构建贫困治理的包容结构;加快扶贫模式创新,构建贫困治理的动态机制。
马克思贫困理论 贫困治理 框架 政府主导
在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恐怖主义不断蔓延、地区冲突不断及我国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今天,探索和研究贫困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因为贫困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低迷、不断蔓延的恐怖主义与地区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马克思贫困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贫困理论不但丰富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成为马克思经济学应用分析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运用马克思贫困理论解释贫困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路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具体到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贯的方针和政策。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贫困难题,虽然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经济将无法成功转型,结构调整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深入认识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核心内涵,运用这些理论去认识造成我国贫困的根源,并积极探索治理贫困的理论与操作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贫困理论核心内涵
马克思贫困理论从制度、生产力两个层面定义贫困和分析贫困形成的根源和特征,将这两个层面应用到现代社会,又产生资本剥夺贫困以及能力与知识贫困,因此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了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核心内涵。
(一)马克思贫困理论核心思想之一——制度贫困
马克思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最根本的源头。”[1]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贫困与剥夺的一切来源。制度本身是一种准则、结构模式及安排,而通常准则的安排,标准的执行往往是以权力和利益分配为导向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存在天然的利益掠夺性,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导致了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均匀分布,从而造成了权力失衡,产生贫困。
(二)马克思贫困理论核心思想之二——资本剥夺层面的贫困
马克思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资本积累与资本扩张。资本天然的剥夺本性,不但掠夺了劳动者的价值创造存量,更挤压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形成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贫困。这种资本剥夺所形成的贫困形成的逻辑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的规模和数量扩大,造成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却降低了劳动者需求,从而产生了贫困。笔者认为资本剥夺的本质是:资本是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约束下,资本会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形成能力和价值存量的掠夺,从而产生贫困。
(三)马克思贫困理论核心思想之三——生产力贫困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利用、控制与改造现实世界的一种能力体现。[2]生产力贫困是世界范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人类不同的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表征。在信息时代,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更多的表现为对社会、环境、人群、文化、习惯的适应能力,以及利用自身技能更好地维持生产关系的能力,否则将会产生生产力贫困。
生产力贫困是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生产力贫困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生产力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贫困,而且还将导致生产关系的落后,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能力、人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人才的流失等。因此生产力贫困是造成一切贫困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
(四)马克思贫困理论核心思想之四——能力与知识贫困
按照贫困的分类标准,通常有三类贫困:一是收入贫困。这种贫困标准往往由世界银行等根据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来制定。按照收入贫困线,又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马克思贫困理论更多的专注于收入贫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产阶段天生的资本掠夺属性,导致工人阶级只能勉强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工资,工人阶级天生就是贫困的。[3]二是人类贫困,这种贫困主要是联合国从健康角度来定义的,例如人先天缺陷导致的贫困等。马克思贫困理论从人权角度关注这类贫困。三是能力与知识贫困。①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必须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贫困理论中。21世纪,结合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精华,可以推演出能力与知识已经成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马克思贫困理论对于我国贫困成因的解释
应用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核心内涵,结合我国实际,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贫困的成因,并寻求到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的制度贫困
马克斯·韦伯指出:“权力是指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阻力而得到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4]因此权力能否实现均匀分布对于贫困问题的解决十分关键。我国在政治上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理念,并追求构建圆球性的权力结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长期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无论是在现实的国家治理观念、局部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权力结构属于弱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导致改革红利无法普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民众无法及时、更多地获得红利,利益无法得到更多的保障,贫困问题由此产生。
弱式的金字塔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形的网络隔离,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群体。一方面,权力享有者拥有更多资源使用和配置权,并可以利用这种权力实现更多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没有权力的群体则只具有较少的资源使用权和配置权,同时受到更多的制度、关系及资源约束,由此产生了贫困。从现实来看,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则更为贫困,这与权力所导致的网络隔离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不断改革过程中,局部仍然存在由于制度之间粘合性不足、弹性不够、系统性缺陷所导致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往往导致权力呈现出显性和隐性权力,而隐性权力的寻租属性,往往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衡。再加上隐性权力往往会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导致不具有权力的群体丧失公平获取创造社会财富的机会,从而产生贫困。
(二)我国的资本剥夺贫困
虽然资本剥夺贫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表现,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中,由于相应的制度安排存在一定问题,资本剥夺式的贫困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直视和解决,否则不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首先,公有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国家资本是公有制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我国,国家资本由特定的机构和人群管理,这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资本仍然具有追利和扩张性,随着国家资本追利(保值与增值)性质的突出,会凸显资本在创造价值存量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对劳动力需求量的下降,尤其是具有一般技术技能的劳动力需求更是如此。在国家资本追求价值空间、国有资本的管理者追求业绩和政绩的同时,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资本剥夺,从而使广大民众失去了工作机会,造成贫困人群的出现。二是,在现有的公有制制度安排下,国家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存在委托代理的矛盾,一方面国家资本真正的所有者——人民,并没有参与国家资本的管理;另一方面国家资本的管理者会利用现有制度赋予的权力或者信息不对称创造的空间,进行权力寻租或隐性的制度寻租,从而造成国家资本所创造的“红利”无法及时地惠及所有人民,造成贫困人群的出现。
其次,非公有制的资本剥夺。整体来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但它们的资本剥夺表现的更为明显。按照马克思贫困理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非公有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虽然在形式上、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无区别,因此其较高的追利性,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更会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降低对劳动者需求的数量,进而导致工人失业,产生贫困。
第三,社会资本层面(这里的社会资本多指代具有货币形式或者特点的网络或关系)。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定义是:社会资本包含较大的范围,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或组织,都可以视为社会资本形成的一个形式、来源或者架构。社会资本剥夺形成贫困的原因在于:在我国特定的社会资本结构存在排他性,往往处于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的核心位置的个体、组织或企业形成某种具有保护状的网络资源结构,容易产生对其他个体、组织或企业的剥夺式的利益挤压模式,从而形成社会资本所导致的剥夺式贫困。例如:我国大学生在毕业寻求就业机会时,其自身的社会资本对其就业影响最大,技能和素质及在校的表现往往成为次要的因素。社会资本自身的网络嵌入性与机会剥夺,往往使那些不具备社会资本的群体,失去就业和工作机会,造成特定群体的贫困和代际传递。
(三)我国的生产力贫困
生产力贫困仍然是我国贫困的主要特征,首先,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生产、资源过度开发现象依然长期存在。劳动密集导致无法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回报,低附加值生产则导致无法获得超额利润,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财富积累不具备稳健性,一旦资源枯竭,区域性贫困就会发生。其次,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结构性贫困。结构性贫困往往是由于劳动力自身的知识、技术更新能力无法满足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制度的变迁要求农村地区人口必须具备特有的素质、显性知识或技术能力,一旦这些地区的人口不具备这些,就会产生生产力贫困。第三,生产力贫困与制度贫困、知识与能力贫困密切相关。一方面,制度与生产力匹配的滞后性,容易产生错位贫困。例如即使在生产力发达地区,由于制度滞后,也有可能产生贫困。另一方面,能力、知识与生产力的不匹配,也有可能导致生产力贫困。例如能力与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导致区域内整体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区域内的整体性贫困。
(四)我国的能力知识欠缺的贫困
按照马克思贫困理论,劳动力过剩是产生贫困的重要原因,而劳动力过剩可分为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在信息网络时代,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劳动力的相对过剩成为常态,而这种常态是由于能力与知识欠缺造成的。例如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技术与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较大的劳动力群体却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出现。相对过剩造成了能力与知识型贫困人群不断扩大。此外,能力与知识贫困还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大样本数据显示学历与收入正相关,能力与知识的贫困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代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投入而再次陷入贫困。
三、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贫困治理框架构建
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构建贫困治理的包容结构,对于创新贫困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贫困治理目标结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倡导的基本要义之一,贫困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使贫困的人摆脱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贫困治理不同于扶贫,也不同于反贫困,而是基于贫困人群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决策和行为选择。
强化贫困治理主体的关键首先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贫困治理的目标机制。即首先人是贫困治理的主体,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推动力量,确立人作为贫困治理的主体,对于贫困治理目标机制的构建意义重大。确立人的主体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非贫困者(政府、社会机构等)是贫困治理的实施与执行主体,二是贫困者(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人口)是贫困治理的执行与反馈主体。两种主体依靠相应的制度安排、政策结构及法律、环境约束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贫困治理的主体。
其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贫困治理的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对应的是非贫困者与贫困者的共同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指贫困者本身的全面发展。原因在于:贫困治理实施、执行主体与执行、反馈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实施主体的全面发展对于提升反馈主体全面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政府工作人员的高素质与高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贫困人口改善贫困,摆脱贫困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强化贫困治理全面发展的双重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应围绕全面发展构建贫困治理的目标导向机制。目标决定了方向,长期以来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将扶贫与贫困治理一直等同起来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对贫困治理的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以全面发展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目标,对于贫困政策的制定、贫困治理的战略布局,贫困治理的效果评价、贫困治理的绩效考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以政府为核心构建多方联动贫困治理结构
政府是贫困治理的主体,也是重要引导力量。在贫困治理进程中,应强化政府作为贫困治理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并以政府为核心构建多方联动的贫困治理机制。
首先,强化政府主体角色。政府是贫困治理政策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主体。同时政府对于贫困治理政策的制定及资金支持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主体对于贫困治理的态度、贡献和参与度。因此政府贫困治理的主体角色只能强化而不能弱化。强化政府贫困治理的主体角色的关键在于: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同政府贫困治理联系起来,将政府的施政目标同贫困治理结合起来,将贫困治理的效果同政府施政的基础和满意度结合起来。
其次,重视贫困治理的第三方力量。第三方力量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不但对于缓解政府在贫困治理中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是贫困治理的润滑剂和缓冲剂。第三方力量主要包括了非政府组织、反贫困机构及社会慈善、基金组织与团体、媒体等。第三方力量不但可以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聚合社会力量,而且还能通过现场与实地的考察掌握更多的一手贫困治理的信息,获取更多的贫困治理经验,有助于“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元治理机制”[5]。
第三,重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在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同样网络新媒体在贫困治理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可以对政府贫困治理的政策进行宣传、执行进行跟踪、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是链接政府、社会及贫困群体的重要纽带和工具。此外,网络新媒体本身就是贫困群体获取信息,摆脱贫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重视网络新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对于贫困治理主体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三)以贫困群体为对象构建贫困治理的包容结构
贫困群体从城乡结构看,主要包括农村与城市两大贫困群体。贫困群体是贫困治理的执行与反馈主体,是贫困治理效果的感受者与检验者,因此围绕贫困群体构建贫困治理的包容结构意义重大。
首先,基于贫困内涵调整包容结构与治理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贫困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贫困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从贫困治理的内容与对象上看,不能仅仅将绝对贫困群体作为治理的对象,还应对相对贫困、知识贫困及隐性贫困群体展开贫困治理。贫困本身存在动态调整与转换,因此贫困治理包容性就体现在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弹性与预测性层面,只有对贫困内涵进行合理的定位、科学的界定及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构建更为合理的包容性结构与治理框架。
其次,基于贫困群体角色转换包容结构与治理框架。在我国由于城乡体制导致贫困群体存在角色转换问题,例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按照城市贫困线可能会成为贫困者,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存在土地等基本生活保障,回到农村后,按照农村贫困线,可能不是贫困者。贫困群体的角色转化是贫困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其关键在于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构建统一可标准化的贫困治理模式。
第三,基于贫困群体建立预测性治理机制。过去人们通常将扶贫与贫困治理等同起来,原因在于贫困治理的时效性与扶贫效果可以直接对接,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不是从物质上的扶贫,而是基于制度、精神及文化层面的改善与调整,因此贫困治理的包容性要体现在对于未来贫困群体贫困问题的解决与治理,贫困治理的预测性机制是包容性结构的重要体现,这种预测性包括了对贫困群体未来贫困状况、贫困程度、贫困趋势等预测,也包括了根据不同时段、地域及对象的政策制定及变化。
(四)加快扶贫模式创新,构建贫困治理的动态机制
贫困治理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度革新的要求,不断调整贫困治理的内容,因此构建贫困治理的动态机制十分重要。这种动态机制是全社会参与者所构建的一个动态结构,是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优化贫困治理的模式。例如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模式,就是党和政府结合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需求,提出的贫困治理新的模式。再如应加强区域内的贫困治理模式创新,建立贫困治理的责任认定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贫困治理工程,盘活社会各种有效资源,解决贫困问题。
四、结语
重视马克思贫困理论对我国贫困问题的解释功能,并寻求合理的治理策略是当前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贫困理论从制度与生产力层面剖析了贫困的本质,提供了研究贫困问题的科学视角,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的贫困治理问题,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政府在多方联动贫困治理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强调贫困治理的包容性等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少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其指导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第46~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3、534页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郭大力、王亚南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782页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页
[5]张屹 韩太平 舒晓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逻辑演变与路径再造》,《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第107~112页
Poverty Theory of Karl Marx and China’s Poverty Governance
Si Huiying
Interpreting the causes of poverty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poverty and seeking to build a framework for poverty governance,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poverty governance of China in the new era.Marx analyze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and feature what the poverty generated from system,capital deprivation,productivity,ability and knowledge,interpreting the causes of poverty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poverty.He argues that poverty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Weak pyramid-shaped social structure leads to the benefits of reform cannot reach everybody.Imperfec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lead to capital deprivation.Productivity lead to structural poverty.The lack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lead to labor surplus relatively.Therefore,we should build the target structure of poverty governance guided b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build multi-lateral linkage poverty governance structure taking government as the core,build containment structures of poverty governance taking the poor communities as the objects.Promot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novation,building dynamic mechanism of poverty governance.
Marx’s theory of poverty,poverty governance,framework,government-led
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