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大文章
2017-03-27马宁
做好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大文章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
船舶工业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特征,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窗口,也是军民融合天然的载体。几十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经历了“以军为主”“以民养军”“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不同阶段,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中市场开放程度最高、转换效率最优、军民融合程度最深的行业之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来看,未来军民融合应包含产品融合、产业融合、体制融合三方面内容。
产品融合就是军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背景提出武器装备研制需求,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和民营企业立足于整合或创新现有资源,为军队需求服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船舶工业陆续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船集团第七O八研究所就承担过国家和海军下达的“花园口”号滚装船改装设计任务,以满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需要。目前,中船集团承接的军用辅助舰船也都是产品融合深度发展的范例。
产业融合就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军民融合促进产业的发展。当前,船舶工业面临着需求极度低迷等多重挑战,中船集团船海产业发展正处于求生存、谋发展、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在此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将赋予船舶工业和中船集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先进造船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对船舶行业来讲,军民融合成果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和应用,拓展了产业和企业发展空间,在“军转民”和“民参军”进程中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体制融合意味着“民参军”的需求更为迫切和强烈。“民参军”在船舶工业中被赋予两方面含义,一是加快推进民船设计建造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军船上的应用,提高军品研制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军船而言,民船市场是一个全球统一、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民船新船型、设计建造新技术发展迅速,现已有将小水线面双体船、高性能气垫船等船型技术移植到军船的先例。二是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将被允许进入船舶军工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积淀了深厚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实力,具有参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期盼和诉求。民营造船企业进入军船装备招投标范畴,对于提高军队装备科研购置经费效益大有裨益。事实上,现有军船的二三轮配套领域早已向民营企业开放,今后应在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上下工夫,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资本、服务在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军民融合,大势所趋,前景广阔。如今战略已定,成果初显,期待在未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继续把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做大,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