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迁后,老宅田地如何处置?

2017-03-27刘伟,吴小康,曹祎铭

农家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老宅田地养牛

外迁后,老宅田地如何处置?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政策实施,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群众外迁力度较大,并呈增多趋势。如何开发利用好外迁村,是基层面临的新课题。

留着老宅 守住乡愁

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里民村弄偶屯,多数房屋闲置着,有的出现坍塌。村委会主任覃芝江说,弄偶屯有33户,只剩下6户没搬走。“屯里耕地少,且属于易涝地带,靠种地很难脱贫。近年,一些群众陆续外迁,搬出去的群众大部分在县城买了房。”

尽管大部分村民已外迁,但弄偶屯的田地并未闲置。仍在屯里生活的唐育新说,一些外迁户将田地留给亲属耕种,但房子大多空着,“今后攒够了钱,我也想搬到县城去。”

村民陆忠高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孩子和老人已搬过去,目前他和妻子留在屯里养牛,“再过几年,等孩子大学毕业,生活上没有压力了,我们也搬过去。”

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戈贤村地处三县交界处,全村285户有70多户外迁。

有的外迁群众不舍故土,兼顾起老家的田地。可爱村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在政府帮助下,2014年全村整体搬迁。“虽然已搬出去了,但我和老伴差不多每天都回来搞种养。”村民莫建生说,天气不太好或者农活多的时候,他和老伴还会住在老宅。

在一些村民看来,留住老宅意味着守住乡愁。

“老家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老屋在,我们心里才踏实。”可爱村村委会主任韦良原说,逢年过节大家习惯回老家看看,也让子孙后代知道根在哪里。

利用房屋田地 发展特色产业

搬迁后,如何处理留下的老宅和田地?村民普遍希望能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不少外地游客。

巴马有关部门介绍,来自各地的“候鸟老人”催生了当地住房等方面的需求。

戈贤村村民王世学和王仕卫都已搬到县城,由于长期不住人,他们的老宅被村民用来养牛。巴马当地火热的旅游业给老宅利用带来契机。戈贤村村委会主任张锦友认为可将村里部分老宅租下来重新装修,用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客栈,租给游客,王世学和王仕卫的老宅因保留完好,已被旅游部门相中。

好不容易告别了穷山窝,为何有的群众还对老家恋恋不舍?可爱村党支部书记谭福勇分析,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一些五六十岁的村民舍不得老家田地荒了。“每年4月到9月,是种桑养蚕的季节,回老家务农的人会更多。”

除种桑养蚕外,可爱村的村民们还在老家种起了核桃,目前全村种植核桃800多亩。

搬迁后的可爱村也吸引了公司前来投资。“有公司找到我们,要租地种草养牛。现在已有两个屯的田地和房屋租出去了,牛栏已建好。我们希望公司能租更多地。”谭福勇说。

村民们还有几个理由要留住老宅:一是不少老宅不是很“老”且坚固,建房花了不少钱,舍不得拆;二是守住乡愁的情感需要,有的外迁户还回老家建起漂亮的新房,目的就是逢年过节时用;三是这些地方有山有水,外迁户希望公司进来搞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他们乐意将土地和房屋租出去。

(刘伟、吴小康、曹祎铭)

猜你喜欢

老宅田地养牛
老宅旁的竹林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老宅
老宅
安其的田地
太爷爷家的老宅(下)
田埂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