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南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传统图案色彩研究

2017-03-27杨雅娟

中国民族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绣品回族刺绣

文/图:杨雅娟

杨雅娟

回族

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美术编辑

2016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刺绣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据史料记载,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刺绣工艺就已经流行。在我国长沙楚墓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刺绣品。这些都说明,刺绣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刺绣作为女性指尖上的艺术,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黹(zhǐ)”或者“针黹”,又名“女红”。在过去,为了满足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需求,人们往往要在衣帽、门帘、苫布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装饰美丽的图案,刺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刺绣主要指用针线在布料等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装饰等。一般情况下,绣品上所绣的图案和色彩非常丰富,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寄托着美好的期望,是人们馈赠礼物和社会交往的方式之一,也是女性含蓄表达爱慕、相思情感的途径。

一、多元文化形态下的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

回族民间刺绣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元素,是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关于它的起源与发展,现在基本无资料可考。但通过考察回族的形成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回族刺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伴随着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兴盛的。

居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曾因交通闭塞,条件恶劣,物质匮乏,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审美需求,妇女们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居住在这里的回族经济水平有限,每当逢节庆礼仪之时,常常以刺绣、饰品、食物等馈赠亲友,以示友好。在这些馈赠礼品中,刺绣因其色彩艳丽、寓意丰富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刺绣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陈设或工艺品,在回族聚居地广为流传,是回族人民酷爱的装饰艺术。甚至在新娘出嫁前要准备的嫁妆中有许多都是刺绣饰品,有些是赠送给新郎、寓意深刻的“百年好合”“丹凤朝阳”等,还有一些是赠送给长辈的“年年有鱼”和“四季平安”等。总之,新娘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准备的嫁妆中,大多都是新娘一针一线亲手绣制的。

清真言 李夏音

有需求就有发展。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聚居的村落,看姑娘们有没有聪明才智和能工巧手,往往是看她们亲手缝制的绣品,这促使无论姑娘还是媳妇都把刺绣当作是自己一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她们身边都有一个刺绣用的小包袱,平时用来收纳各种绣花工具和丝线。闲暇时,女性们便互相串门,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坐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拉家常。聪明的人总是边聊天边偷偷地观摩别人的手艺,这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绣品往往是越绣越美,越绣花样越多。经过这样不断学习,妇女们在飞针走线中也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刺绣是回族妇女十分喜爱的手工艺,是她们陶冶情操并用以衡量才能的标准。一般是祖祖辈辈母女相传,邻里相授发展而来的。过去,在宁夏南部山区新娘结婚当天要摆出自己的针线活,亲朋好友对新娘刺绣手艺的高低进行品评。绣品嫁妆大多是鞋垫、衣帽、枕套、鞋子等。新娘将绣品嫁妆作为拜见夫家长辈时的见面礼,也同时为了向夫家邻里乡亲展示自己的手艺。新娘送给丈夫长辈们的枕头套绣牡丹,以示尊敬;给丈夫和自己的服饰上多绣“鸳鸯戏水”“双蝶飞舞”等,以示自己与丈夫心心相印,白头偕老。到婆家后第二天,由婆家把绣品嫁妆摆放在桌上,让乡里宾客观赏新娘的针线手艺,称作“摆针线”。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广泛,外面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当地,原来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礼物也不仅仅局限于绣品等简单的手工制作物品了。这种审美与思想观念的变化,致使很多年轻一代的回族妇女不再学习刺绣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人们广泛参与,人们则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回族民间刺绣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回族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古、汉、维吾尔、藏、傣、白等民族成分,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回族文化是一种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轴、儒家文化为纽带,兼容并蓄了其他兄弟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复合体。可以说,回族文化是一种将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类型兼容并蓄的复合型文化体系。[1]

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作品中,有很多绣品的构图都是被蔓藤纹样的图案覆盖,绣品的表面几乎不留空白之处,总能看到用抽象的圆圈和螺旋形组合而成的图案在这里延伸。另外,伊斯兰艺术中以线条和几何图形为主的装饰风格,主要是用圆形要素和星形分割开来的复杂几何图形组合运用而成。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中,圆形和星形图案的运用,随处可见。这些充分说明,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刺绣深深打上了伊斯兰文化的烙印。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也影响到了回族民间刺绣艺术。从颜色方面来说,伊斯兰民众崇尚绿、黑、白,尤其绿色深受穆斯林的喜爱,比如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一般都有橄榄绿。绿色在穆斯林眼中是最为敬畏之色,也是神圣之色,它常常被人引为伊斯兰教的象征。

回族刺绣作品中的造型结构表现,创作者只力求形似而非逼真,尤其是很少出现眼睛,这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教义明确禁止崇拜偶像,也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因此,妇女们在创作绣品图案时,针对不同的物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绣鸟类图案时,将它们的形体与花草图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做到了形似与神似的有机统一;在绣人物(非常少)时,往往只绣人物的背影,不绣人物的正面,尤其是人的眼睛。另外,回族民间刺绣中很少见猛兽绣品,伊斯兰教禁止吃凶猛的禽兽,认为凶猛禽兽代表了恶,是不洁的。无疑,在生活中的禁忌,自然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族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我在调查中发现,宁夏南部山区很多回族民间刺绣作品都是采用艳丽的红色调。起初,我对此感到不了解,但是随着我对历史的了解并与当地人不断接触,我逐渐知道了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大多是清末回民起义失败后从陕西关中、甘肃庆阳等地迁移到那里的,而陕西关中、甘肃庆阳等地恰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清中期前,那里回族的先祖都是在那些地方长期与汉族杂居,无论在文化上、思想上还是审美观念上,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在刺绣作品中大量使用红颜色了。

从类型上来看,回族刺绣中有绣花、盘花、裰花、剪花等几种类型。“绣花”,是用不同的丝线根据图案扎绣,图案是用白粉脂和水融合后用针仔细勾勒轮廓,绣者再沿轮廓一针一线细心扎绣,所绣的花纹匀称细致,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盘花”,是把双丝线紧紧缠绕在绣针上,再将丝线推至底布上,紧接着用单线将其固定在绣布上。丝线缠绕花叶形状,一叶一套,再把花叶用单丝线缝上。图案大多是红花绿叶、花瓣叶片等。“裰绣”,是用圆箍把布料绷紧在事先描好的绣样上,再用绣针上下裰绣。裰绣多用于室内装饰品和妇女的饰物上。“剪花”,是依据花卉图案的色彩选出各色布料,再将其剪出花瓣形状粘贴在图案上,并用各种丝线精心缝制。其特点是色彩艳丽,层次分明。[2]但这些刺绣类型不是回族独有的,而是与其他民族共享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技法上来看,回族刺绣的特点是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紧密柔和、色彩明快。无论哪种针法,都以其细密精致,纹路清晰、活泼为特点。从色彩运用上来看,回族传统刺绣喜欢以白、黑、绿、深紫色作为底色,再用红、黄、蓝等作为花色,力求颜色浓郁厚重,强调艳丽感。红色是汉民族喜爱的传统颜色,蓝色是草原游牧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因此可以判断,回族民间刺绣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加以改造利用,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传统手工刺绣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它还兼具工艺独特、审美价值及文化价值等各种因素。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刺绣品,现代电脑刺绣技术逐渐代替了手工刺绣工艺,造成绣品市场题材单调,样式雷同。尤其是机器的效率远远高于手工,机器生产的产品以绝对的价格优势取胜,致使现在很多人不再学习刺绣了。这样一来,一方面从事传统手工刺绣的群体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欣赏手工刺绣品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的形势同样对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的冲击,从实用性来讲,工业化的发展更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且机器绣品的成本较低,工艺种类也越来越多,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是,从工艺本身和文化角度来说,手工绣品里不但包含了绣工本人的艺术涵养和技艺本领,也包含着民族文化精神、感情和价值观念及机器无法取代的艺术活动。

牡丹 马骁萍

苫被单 马晓萍

苫被单 马晓萍

裰绣 马晓萍

二、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的图案运用及针法

回族妇女心灵手巧,善于手工艺术,其中刺绣就是她们最为擅长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刺绣对于回族妇女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乐趣,更是一种艺术创造,表达着回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在回族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妇女艺术创造的结晶。她们匠心独运,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将一个原本苍白单调的生活空间修饰得五彩纷呈。她们不仅在服饰上绣着具有各色花纹的精美图案,还要在她们的门帘、围墙、桌布、被单、枕头等物品上绣上各种图案,将室内装饰得色彩艳丽。

回族刺绣来自生活,源于自然。其刺绣纹样多以植物花卉为主,如牡丹、梅花、菊花、荷花等,图案概括简练、纯真自然。有些刺绣图案中也会选择一些动物造型,如蝴蝶、蜜蜂、金鱼、燕子、孔雀、凤凰等。其中绣凤凰明显是来源于汉族文化,但有所区别的是在构图上。汉族刺绣中凸显的是凤凰本身的神圣性,突出主体物,其他花草树木无论在造型还是用色上都只能作陪衬,并运用色彩对比来使凤凰形象更加逼真。而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刺绣作品中的凤凰是与其他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力求形似和神似,但从不追求凤凰的生命性和神性。

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作品中的许多动物图案仅仅是一种装饰点缀,显然是妇女们为了避开伊斯兰教禁忌偶像崇拜而利用巧思进行了灵活处理。我们说,尽管这种创作方式只是为了回避宗教观念引起的冲突,但无意识间也改变了图案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说是一种刺绣图案创作上的创新。伊斯兰文化禁忌一切偶像崇拜,即使在造型艺术品中出现有关偶像及有生命体的动物也不容许。凡出自她们的手绘图案,单一鸟兽、人物极为罕见。要是在绣品中非得出现动物,回族妇女大多采用抽象简约的艺术手法,并利用几何图案和花卉图案在构图上将其淡化,且动物身体颜色运用主观颜色,避免写实,整体仅仅突出它的装饰性。例如,在绣品上只突出绣喜鹊,明显触及禁忌,于是她们在喜鹊的周围绣满花草藤萝之类的点缀物,模糊喜鹊的形体。这样的绣品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反之则无人认可。因为喜鹊的生动性已经不是绣品表现的中心,而只作为一种符号成为图案中的一部分。

喜上眉梢

刺绣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其中一个原因是绣品在绣制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多种针法相互配合才能绣出称心如意的作品来。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传统针法主要有平针绣法、钩绣(辫绣)、植绒绣、裰绣、锁边绣、十字绣等。采用何种绣法主要取决于刺绣图案及用途。具体说来,常用的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平针绣法。平针绣法是最为简便易学的一种绣法,主要用于刺绣花朵图案。首先要将绘制好的图案复制于绣布上,然后一针紧挨一针均匀地将丝线排列于图案上。用这种方法绣出来的图案,针脚排列整齐均匀,绣线之间没有丝毫缝隙,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底布。在平针绣里,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绣法是剪纸贴花绣法。它是将剪好的图案贴在底布上,然后再用平针法将绣线覆盖在剪纸图案上。由于有剪纸垫在下面,绣品看起来有较强的立体感,显得古朴浑然,生动活泼。

2. 钩绣(辫绣)法。用钩绣法绣出的线条形似辫子,故也称钩绣为辫针绣。这种方法是用钩针钩住彩线并在底布上进行刺绣。首先是将钩针从布的正面刺入布的反面,然后从布的反面钩住彩线并拉出到布的正面,使彩线呈现出一个较小的环状线圈,这个线圈是套在钩针上的,这时再在此针脚的前方向下刺一针,将布反面的彩线勾出到布的正面,并从套在钩针上的环状线圈中拉出,这样就又出现一个环状彩线圈套在钩针上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图案绣完为止。钩绣法一般被用于边线的绣制中。采用钩绣法绣出的作品,图案线条清晰、色彩明亮、富有质感。为满足审美上的需求,妇女们往往使用钩绣法将各种彩色亮片和珠子用钩针和彩线穿起来均匀绣制在图案上,使整个绣品显得晶莹亮丽、珠光闪烁,更富立体感。

3. 植绒绣。回族植绒绣的绣针是用注射器针头改制而成的。其绣法是将彩线从注射器的拧口处穿入其内腔,然后再穿过注射器针头的针眼,并留出10至15毫米的线头,然后在绣布的反面沿着刺绣图案来回穿刺。采用植绒绣绣法绣制的图案针脚必须细密,针与针之间的距离大约两毫米,这样在布料的正面就留下了均匀、密实的椭圆形毛绒小线圈。由于这种绣法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并大多采用价格低廉的腈纶毛线进行绣制,因而普遍被使用在各种面积偏大的绣品中。采用植绒绣绣出的图案立体感强,造型逼真。

4. 裰绣。裰绣是将专用的针带动彩线在布面上进行裰刺,并在绣布正面形成线套,再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线套裁成绒面即可。裰绣针法中,要求操作者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衡量这种绣法水平的高低就要看画面图案的绘制、配线的技巧、明暗虚实和立体感。采用这种绣法绣出来的绣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将花鸟、山水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作品,在农村往往用于肚兜、背带和小儿鞋头的装饰,一为美观,二可以防磨损。裰绣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

5. 锁边绣。这种绣法是绣者将两块大小一致的布面整齐地重叠,再将要落针的地方用笔标注出来,然后顺着布面边沿上下穿针,回针后绣线绕住针头,然后不断重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修饰绣品的边缘,一般作为其他绣法的补充方式。

花团锦簇 李夏音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基本绣法,就可以绣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回族绣品来。至于绣品的品质,那就要看绣者技艺的娴熟程度和自身的艺术造诣了。我在调查中发现,手巧的回族女性基本上都会使用好几种刺绣针法。在宁夏南部回族民间刺绣中,我经常看到妇女们在绣制一件绣品时会使用几种针法,这样不同针法交替、穿插,既避免了构成图案的线条元素单调,也为不同形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塑造空间绣品上的图案就显得栩栩如生,更具美感。

三、结论

审美观念是一种自我意识,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感知、判断和评价的心理过程。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群众在刺绣色彩上的审美观又是怎样的呢?

在调查中我发现,当地回族人对颜色的钟爱依次为绿、红、黑、白和黄色。这基本与伊斯兰教崇黑、白、绿三色是相一致的。“色尚白,本色也。爱绿,天授万物之正色也。不用红、黄。红,艳色也;黄,僻色也。”[3]伊斯兰教认为白色是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颜色。我国回族以及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戴白帽。回族妇女的圆帽一般为白色,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回族男性喜穿白衣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伊斯兰教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阿拉伯国家制作供穆斯林群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也一般为绿色。中国穆斯林到麦加朝圣时,也往往打绿旗。回族年轻女性喜戴绿色盖头,有些也喜欢穿绿色裤子。回族在喜爱白色的同时对黑色的热情也丝毫不减。在西北的甘、宁、青一带,中年穆斯林妇女喜戴黑色盖头。这三种颜色,依然是当今世界各国穆斯林崇尚的颜色。

在回族刺绣作品中,黑、白、绿三种颜色的应用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正好说明回族人的生活中有伊斯兰文化的底蕴存在。人们的文化观制约着他们的审美观,同样,人们的审美观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观。这两种观念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等。

帽顶 来源于网络‘www.nxhalal.com’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但我同样看到,在这个地区的回族群众对红色的喜爱仅次于白色。回族先民自7世纪初进入中国,到元代“遍及天下”。在这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文化必然会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相碰撞,受到这片土地及人的影响。如今,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女性的盖头由早期的黑、白、绿三色逐渐增多,如粉红、洋红、紫红等色,款式也多种多样。婚礼上,新娘要穿红色的夹袄,新娘的头上也要搭红盖头,就连新婚用的家具,如木制的箱柜,往往都要漆成大红色……可以说,回族人早就认同了红色的喜庆寓意。这就不难理解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的色彩上为什么会有很多以红色为主调的作品了。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一样,由于回族受伊斯兰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在色彩的审美观念上同样也吸收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儒家文化的审美观。

回族民间刺绣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展现出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魅力。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民间刺绣丰富了回族民间手工艺术,为回族艺术增添亮色。它最为普遍地存在回族生活中,彰显了回族特有的艺术创造性,并通过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刺绣艺人将其演绎成生活艺术。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妇女既是刺绣作品的创造者,也是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她们不是匠人,也不是商人,更不是因谋生而钟情于刺绣技艺,仅仅是因为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使她们的劳动创造有着活水源头。在母女的代际传承中,技艺薪火代代相传。她们无惧刺绣工作的艰辛,并坚定地在这一传统手工艺道路上乐此不疲。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从事传统民间刺绣的妇女,使得这一传统技艺未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注释

[1] 马宗保.论回族的基本精神[J].回族研究,2008(4): 107-112.

[2] 丁克家.至真至美的回族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76-77.

[3]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5.

猜你喜欢

绣品回族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刺绣新生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