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手艺—甘青藏族地区民间手工艺寻访记
2017-03-27王东
文/图:王东
门牌
王东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设计与民艺教学及设计实践
综合媒体设计工作室实训指导教师
缘起
我到藏区工作后,有机会看到了当地一些特别而有趣的手工艺,为那些隐落在民间的手工艺人和他们的手艺打动。2012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寻访甘青地区民间手工艺人的粗略计划,利用工作之外和假期的时间,去寻访那些在我们周围流传的民间手艺。这里的文字记录了部分寻访的所见所感,是为学习笔记。
一、消失的铜匠—甘肃甘南夏河
展厅
初到藏区,寺院建筑、佛殿、经幡、转经筒、白塔、红墙、金顶、僧人、转经朝拜的藏人,最直接地呈现了藏区第一视觉景观,似乎印证了想象中的藏区景象。2009年夏天,一次在夏河县城周边的村子,我无意间走进一个敲铜匠人家的小院。院里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和两位中年妇女正在院里的阳光下埋头干活,细碎的敲击金属的声音在那个午后显得格外安静。在那个简陋小院里,我第一次见识了民间敲铜匠工的精湛手艺——他们在做一种藏族妇女传统服饰中腰间的挂饰和腰带上的金属饰件。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我目睹了一块不到2毫米厚的白铜皮,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他们的双手中一点点蜕变为布满神秘纹饰的精美物件。
我从断断续续的交谈中知道,他们并非甘南当地人,而是云南大理人,十多年前师徒怀揣手艺携家来安多,先是在青海塔尔寺附近靠手艺吃饭,后来生意越来越难,最终在夏河县长住下来。徒弟已经从一个男孩子长成为二十多岁的黝黑青年。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意也并不好,租住在当地人闲置的小院,室内的工作间一面墙已经被烟火熏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师傅拿出存放在起居室的各种物件给我们看,我们一边惊叹于眼前师徒精致的手艺,一边为他们清苦的生活感慨。师傅有点激动,似乎为他的手艺抱不平,很久没有人认真欣赏过他的这些手艺了。
藏族男女皆爱美,喜带金、银、铜质各类饰物搭配传统袍服。传统首饰里的辫饰、耳饰、手镯、戒指和服装上的带环、腰牌等,都出自这些民间铜匠、银匠之手中。漫长的传统生活里,形成了手工匠人与当地族民的良好从业生态链,现在这种关系被现代生产方式和逐渐快节奏的生活所改变,手工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少。在师傅给我们看的那些物件中,有按要求给一个当地歌舞演出团制作的几个木质马鞭把,上面只有宽5厘米左右的一圈铜皮装饰,因为传统的活计太少,他也就接下来做了,“不好看,活太粗”,显然他对这种怪模怪样的道具制作的手艺要求有点不屑。
师傅用带有浓重云南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他的手艺:很多人以为敲铜工艺比做银器简单容易得多,其实不然。一件腰牌的制作要经过冲模、敲镂、焊接、抛光、镀银、镶嵌等工序的反复加工,即使用加工好的铜皮,一组工艺上好的腰牌,师徒二人协作也要用差不多一周时间,若是传统的做法会更费工时。而所用材料的贵贱,使得铜匠的身份似乎要比金银匠低。
用铜质材料制作的民族用品在安多地区很广泛,多用白铜,也有黄铜、红铜、紫铜,相比黄金白银价格要低廉,延展性和硬度却可以适应复杂精密的工艺制作,长久使用后有金银一样的含蓄光泽。在夏河县沿街的古玩店中,可以看到各类铜质生活用品、服装装饰物和宗教器具。大小不一的铜火炉、不同形制的铜勺、铜壶、铜碗盆盏;传统服饰上搭配的奶钩、腰牌、护身盒、针线盒、环带、火镰等,这些都是在传统农牧社会里藏民佩戴在身上,与日常饮食起居融为一体的物件,现在古玩店的货架上等着外来游客的光顾。
烫铲
打铁
2011年9月,我们带了拍摄器材,想再去拜访给我深刻印象的师徒二人,记录下他们精湛的手艺和清苦的劳作生活。当时夏河县城的街道刚翻新粉刷不久,费一番周折才找了那个小巷,而小院的位置正在修建一座二层小楼,询问铜匠的去向,邻里都不知道,似乎铜匠师徒和他的家人从来不曾在这里生活过。
二、堆绣与烫铲—青海同仁年都乎村
热贡地区已经是非常知名的藏族民间艺术聚居区,热贡艺术几乎是唐卡的代名词。上吾屯村和下吾屯村几乎家家画唐卡,也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画工、学徒,村里建造气派的个人唐卡工作室、展览馆一座连一座。唐卡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制作工艺,堆绣是其中之一。2012年7月我们来到同仁县,选择了在同仁隆务河西岸,靠近隆务镇,不到20分钟车程的年都乎村做寻访,据说那里从事堆绣的民间艺人最多。当地朋友为我们推荐了堆绣师图丹。
工作间
工作台
初见图丹,他40岁出头的样子,手提小挎包,头发整齐,着一身干净的西装,问好,递名片,落座,第一印象你很难和一个做堆绣的匠工联系起来。名片上印着“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南州图丹热贡堆绣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谈话间他反复询问我们的来意,我们一再解释并表明身份,他才放心地和我们聊了起来。图丹的汉话讲得很好,告诉我们做堆绣是继承了他父亲的手艺,他的堆绣开发公司生意也不错,正在给西藏的一个寺院做一幅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堆绣唐卡,并在手机上给我们看制作现场的照片。
第二天我们应邀来到图丹的家里,在房屋宽敞的出廊改造的工作间,图丹给我们介绍工作台上各种堆绣制作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然后带我们参观了他们自己的堆绣作品展厅,面积约60平方米的展厅精心装修过,靠门的桌子上摆放着他们的作品获奖证书和大师资格证,墙面上挂满了精美的堆绣作品,无法悬挂的大幅作品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边。一些尺寸较小的八宝图案堆绣装裱画框,还做了配套的纸盒包装,是他们针对热贡旅游开发的新堆绣工艺品。图丹颇为自豪地介绍他们的堆绣唐卡在安多地区寺院、亲王宫、藏医药博物馆都有收藏。
堆绣由刺绣发展而来,有起源于唐朝的说法,实际上民间堆绣艺术出现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苗族的传统服饰中也有着堆绣的运用。藏地古老宗教苯教的经文中,关于雕刻、堆绣、绘画、坛城的制作技艺记载,旁证了藏族堆绣工艺的悠久。据当地著名土族画家更藏的研究,堆绣艺术传入青海藏区有250多年历史,几个世纪以来,在当地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造下,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如为四川阿坝制作的《弥勒佛》、为西藏桑耶寺制作的《莲花生大师》等巨幅作品,艺人们的手艺得到僧俗群众的赞誉。像图丹家那样规模制作堆绣的民间艺人作坊有五六家,分布在年都乎拉卡、郭麻日、尕沙日等村,我们无缘一一去拜访。
烧模
烫
堆绣在藏语中称“格支卜”或“规唐”,巨型堆绣波称为“盖格”,属于藏传佛教艺术,巨幅堆绣唐卡一般专供寺院举行大法会时“晒佛”仪式之用,主要题材表现内容和壁画、唐卡画基本一致。堆绣的工艺也用在寺院门窗帷幔、护帐、帐篷等宗教和生活用具上。所用材料主要是各色的纱、绫、绢、绸、缎、布和丝线等。上好的堆绣用料十分讲究,多选用产自印度的真丝料,印度丝料相比其他地区丝料色彩鲜艳、保持时间长久,更适合堆绣唐卡的制作,丝线选用多为苏杭的真丝线。图丹告诉我们现在出现很多替代的化纤材料,因为价格低廉,也被广泛采用于堆绣。
热贡堆绣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民间刺绣与填充浮雕相结合的软浮雕形式。制作过程中,先用各色绸缎面料用根据范图剪裁成型,再用丝线将轮廓缝绣定位,后垫入羊毛或棉花使人物、花鸟等表现对象呈现出有立体感浮雕效果,然后对轮廓边沿进行细致缝绣,最后配以衬料,四周锦缎装饰收边以卷轴式样完成。另一种堆绣做法是将要制作的范本画面拆解裁剪,根据拆解部分造型挑选适合面料剪帖,再按原图组合装帖,一些局部要四五层布料堆叠相帖才达到色彩渐变的过渡效果,这过程中要不断用烫铲将一层层的布料烫熨平整,完成后装裱方式基本一致。热贡地区在做小幅堆绣作品时也采用堆帖和彩绘结合的方法,在表现人物五官、指尖等不易堆帖的部分时,用画笔勾描染色。图丹告诉我们,第一种堆绣的做法精妙之处在“垫”和“缝”,第二种关键在“堆”和“帖”,这直接关系一幅堆绣的品质好坏。
堆绣作品局部1
堆绣作品局部2
堆绣作品局部3
腰牌
我们在图丹的工作台上,看到了全套堆绣的工具:烫铲、剪刀、拨针、木尺,其中最重要的是烫铲。第一次听“烫铲”这个名字时,我自然地联想到的是熨斗类的工具,而亲眼见到却完全不同:侧面看是一种长约有30厘米,木柄、长颈、装如斧与刀之间的铁质特殊工具,用来烫熨剪好的各种造型复杂的布片或线条,使其边缘堆帖平整。图丹介绍,它有两种样式:一种叫“勾及”(藏语发音),翻译过来大概是“单弯刀”的意思,既可以平放用侧面烫熨,也可以竖直用刃部烫熨;另一种叫“尼及”,大概是“双弯刀”的意思,区别在于“尼及”并列有两片弯刃,在颈布有一个可活动的铁圈,前后推动铁圈可以调节两片弯刃的间距,竖直可以同时烫熨线条的两边。另一位堆绣师傅在演示烫铲的用法的时候,先在改造后的电炉上烤热,在熨烫前将加热的弯刃部贴近脸部感受温度,然后才在布片上熨烫,温度的把握全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危险一举。由于所用的纱、绸等材料若温度控制不好很容易烫环,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在做这一系列动作时才毫不犹豫自然流畅。
堆绣烫铲的独特形制需要手工铁匠打造,我们按图丹提供的地点,在隆务镇上找到了能做烫铲的大河家铁匠铺。回族铁匠马师傅听我们要做烫铲,很得意的说找对了人,同仁县就他还能做这些活。谈好价格,单刀80元,双刀200元,可是要两个月后去取,他有一批铝合金门窗的活要先做完,现在做堆绣工具这种小件的活,他一年做不了几把。传统的铁活越来越少,不过他有手艺,新活的生意也是忙不过来。
两个月后我们拿到了订做的10套烫铲,我们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到它。
结语
每个民间匠工的日常生活和手艺都有一个特别的路径,在抓取其中千差万别的一点前凝视,我感到有一些失落和遗憾,我会为设计的无力和个人的无能感到难过。在这片被称为最近的雪域高原,蕴藏着如此多的美好工艺,每一回寻访都是一次身体与思想的磨砺,观察他们手艺的同时,更想了解这些艺人,他们如何学艺?如何用手艺养活家人?如何经历荣光又悄然消失?他们如何应对已经涌入的,成批制造的低廉替代品?
我想借山姆•曼德斯的影片结尾的一段话表达这种情感:“我想,我能够对我身边发生的事视而不见,但当世界上充满了如此多的美时,我难以自持。”
——我们的寻访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