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工业:打造千亿级产业航母
2017-03-27
重庆市巴南区围绕“123”工业发展思路,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狠抓新型工业化和“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支柱日渐形成
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581.2亿元,到2015年855.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58.1亿元,到2015年701.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工业完成总产值403.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3.4亿元,同比增长15.5%。初步建成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即以长安铃木、大江工业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宗申集团、弘愿工具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惠科电子、创客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智睿生物、植恩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恒安、百亚为代表的轻工服装产业集群。2015年五大支柱实现总产值638.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0%。
战新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始终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多方位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理念。到目前为止,累计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2个,总投资额705.5亿元,达产后产值约1123.1亿元。引进惠科液晶面板8.5代线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300-500亿元规模的信息通讯技术产业(ICT)。引进智睿生物、北大医药、重庆化医、惠源制药等重点项目,带动形成300亿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江井口机器人、宗申无人机、锐斯德自动坑道掘进机等战新产品为“巴南智造”平添亮色。战新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连续三年产值实现“倍增”,增速居全市前列。2015年,战新产业增速居全市第一。今年1-8月实现产值71.8亿元,同比增长39.9%。
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园区建设再上台阶
工业园区形成“两区五组团”发展格局,开发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45.5亿元。经济园区完成两规覆盖12.5平方公里,开发面积9.0平方公里,先后引进长安铃木公司、宗中产业集团、大江工业集团、惠科电子等汽车、装备制造和数码电子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累计完成投资约327亿元,累计入驻企业280余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7家,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3.8亿元。麻柳园区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引进攀渝钛业、智飞生物、百亚、恒安、尚盟、拓为等生物医药和轻工服装产业的龙头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5亿元,累计入驻企业376家,其中二次招商企业340家,2015年实现战新产值15亿元。
“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信息化实现新高度
实施29个行政村光纤改造,新建4G基站1300余个,宽带接入能力到80万线,超额完成市对区民生工程任务。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引进京东全球购、迈可丽儿母婴等电商平台上线运行,仅京东重庆结算中心全年产生营业额超过70亿元。信息技术助推工业升级发展,宗中集团、路睿科技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和服务机构,10家企业被评为市级试点企业。“四网同屏”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最前沿。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学研用体系,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基地平台、能源管理平台、精益管理服务平台、在线技术展示与交易平台等9个创新支撑平台。全区国家、市、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达到2家、17家和23家,另有1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中小企业信息示范平台、7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市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5年,全委共兑现科技创新激励资金320万元,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13億元,引导企业R&D投入达11.2亿元。
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成果丰硕
实施“五大网络工程”,出口带宽达340G,宽带接入能力达80万线,平均接入网速达20M,完成198个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基站总数达5370个,WLAN热点达1647个,移动电话用户达94.7万户。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步伐加快,引进安信中保、中星星通、联和纵道等10家互联网企业,建成产业园展示中心和产业用房,园区形象初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国内最大的B2C综合性网购平台京东商城成功落户我区,米粒代购、迈可丽儿母婴、美目美佳等跨境电商平台上线运行。信息化技术运用更趋成熟,党建、教育、文化、应急指挥等多个领域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要素保障全面加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新建变电站9座,总投资3.41亿元,其中7座已投运,极大地保障了巴南区用电需求;2015年至今,新建气源管线12条,共计32.268公里,实现园区管网全覆盖、强化资金调度,累计争取和兑现市级补助资金5亿元,申报调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企业593户,落实招工补贴63万元。依托“新工通”融资平台,累计向26户企业发放贷款19740万元。开展“德国工业4.0”“数字化工厂”等精益化专题培训25场次,涵盖企业80余家。依托“互联网+”服务企业,上线运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区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推进解决南方阻燃用地等问题146个。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一站审批等新机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