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03-27
“十二五”以來,按照国家、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卫生计生委认真推进医疗改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开、从单项选择到综合改革、从单兵推进到“三医”联动,基本完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等制度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保障2012年实现“三保”整合和市级统筹,2013年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初步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2011年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2013年药物品种增加到830种;药品交易所2011年上线,建立阳光交易、及时结算、统一配送的采购平台,交易总量达600亿,价格总体低于全国各省药品中标价5%左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府投入机制逐步理顺,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村卫生室补偿渠道得到拓展,村医每年财政补助平均达到2万元左右,基层人才培养、职称评定等新机制基本建立,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覆盖了所有县和56%的区,所有试点医院取消15%药品加成,基础设施建设等6方面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门急诊和住院费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10年41%降到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服务领域更加开放,医疗服务体系规划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出台鼓励社会办医的相关政策,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与2010年相比,民营医院床位数从8815张增加到3.47万张,年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分别增长了1.5倍和4倍。
计划生育政策实现重大调整。先后实施双独两孩、单独两孩等生育政策,多次提高特别扶助金标准,并实现了城乡统筹、动态调整,其发放资金30亿元。实现市、所有区县卫生计生行政机构整合,完成了90%以上区县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卫生与计生监督执法机构整合,形成了新的合力。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出生缺陷干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5年来,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2.5下降到109.9,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健康素质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人均15元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从9大类扩大到12大类,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功处置多起突发公共事件,加大重大疾病防控,有效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全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与2010年比,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4岁,达77.8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7.65和0.65个点,为15.3/10万和5.34‰,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实施了6000余个中央卫生项目、市级“十大公共医疗卫生工程”“30所三甲医院创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及“撤并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累计投入200亿元。三甲医院新增13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标准化基本完成。新增病床7.3万张,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突破1000万平方米。新增卫生人员6.6万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4人,博士达1000余人;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30余个。5年来,完成了6.8亿人次诊疗服务,接收了2460.69万人次出院病人,基本实现了疑难病症不出市、重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乡(社区)。
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用于中医事业发展经费增长5.6倍,达56亿,并在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对中医予以了倾斜。实施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轮训中医药人员近6万人次,94%以上的乡镇(社区)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标排在全国前三。2014年市中医院郑新老先生被评为“国医大师”,填补了我市中医药界在国家层面无大师级人才的空白。
未来5年,市卫生计生委将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增进群众的健康素质为出发点,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着力构建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承创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体系,以及更加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