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涵养 绿色崛起
2017-03-27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版图中心,三峡库区腹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丰都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全面开放,苦干实干,持续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5年,以“生态涵养、绿色崛起”为发展主线,实现“三峡库区明珠、重庆生态低碳经济重地、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三大定位,完成“工业立柱、城市聚气、农业夯基、旅游靓牌、生态铸魂”五大任务的“135”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0.2亿元,是1978年的35.09倍,年均增长12.9%;地方财政收入29.45亿元,年均增长17.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亿元,年均增长13.4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0.41亿元,年均增长22.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到192.81亿元,年均增速达94.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万元,年均增长达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选9729元,年均增长达15.4%。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1978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仅有0.36亿元。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企业改组改造、兼并重组等兴企举措,“工业立柱”重点更加突出。一是工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2003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思路,启动建设工业园区,到2014年底,园区规划扩容15平方公里,建成工业园区6.8平方公里,形成水天坪工业园、镇江精细化工园、湛普建材工业园和玉溪工业园“一区四园”格局;建成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实现入驻10万平方米。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4年,成立经济合作局,开展节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到2014年,精准招商引进项目106个,实际到位145.6亿元。引进园区的重庆紫光化工、东方希望重庆水泥等投资上亿元的工业企业,为全县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三是工业效益提高。到2015年,全县工业累计投资426.76亿元,有20QO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3家,主营业务收入81.88亿元。利税2.7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4.3%;实现工业总产值158.4亿元、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1.8%,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435.28倍。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确保“农业夯基”目标基本实现。一是农业经济总量较快增长。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06亿元,比1978年增加39.7亿元,年均增速达8.1%。二是农业骨干产业初具规模。到2015年,全县基本形成肉牛养殖、烤烟、红心柚、果子大米等特色农业产业。成功打造肉牛“总部经济”,建成年产5万吨牛肉精深加工线,发展5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2个、庭院牧场310个;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三是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明显。自1985年来,丰都持续开展了扶贫工作。仅2015年,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筹集资金12.3亿元,启动扶贫项目1064个,累计完成贫困村通村通畅道路建设401公里、通社通达道路270公里、人行便道476公里,新建、改扩建便民服务中心25个,改造贫困户D级危房370户;全面落实医疗、教育等11类精准扶持政策,对特殊困难群众实现全面兜底;派驻95个扶贫驻村工作队;全年实现45个村脱贫销号,3.96万人脱贫越线。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委县政府抓住三峡工程移民搬迁等机遇,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初步完成“城市聚气”任务,“三峡库区明珠”愿景目标基本实现。一是城市建设较快较好。“一江两岸六组团”的城市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1.42平方公里发展到2015年的27.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4.12万/人;完成县城中心区配套建设,功能齐全,县城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二是城镇商贸经济日趋活跃。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82亿元,是1978年的151.08倍,年均增速达15.41%;先后在县城建成商品市场8个、农贸综合市场7个和专业街市13个、商业从业人数4.56万人。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2014年,完成乡镇总规修编3个、村级规划5个和市级中心镇3个;社坛、仙女湖、高家镇成功创建全国重点镇;改造农村危房2604户,建成市级农民新村示范点3个;城镇化率40.66%。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扎实开展环保“五大行动”和实施县城尘污染综合防治,为实现“生态铸魂”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到2014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1天、深度治理工业企业废水3家;新增城区绿地3.5万平方米,营造林21.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6%;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5平方公里;创建市级生态镇2个,发展县级生态村15个,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7座。
——旅游经济发展优势突显。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丰都“鬼城”名扬天下优势,全力开发名山、雪玉洞和南天湖等游览胜地,完成“旅游靓牌”任务、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目标指日可待。一是旅游景区建设上档升级。1986年丰都被国家列为三峡风景旅游线观光区,名山旅游风景区分别于2000年、2001年创建为重庆市最佳景区和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全国消费者协会评为15家旅游示范服务单位之一。2002年,丰都县被授予“全世界人民优秀旅游城区”称号。2003年打造新景区雪玉洞,并于2005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开发南天湖风景区列入规划。2006年,太平坝旅游区列入“十一五”鄉村旅游景区开发规划。2015年收回名山景区经营管理权,举办申遗成功后的首届丰都庙会;丰都古城建成1.5万平方米;都督、太平坝等乡村旅游开发大力推进,武平、仙女湖成功创建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兴龙文化公园、江池横梁成功创建2A级景区;发展特色农家庄园5家、特色乡村人家54家。二是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旅客1000.2万人次,年均增速23.8%,旅游直接收入8.4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县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1303.7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总和的704倍。一是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丰都交通建设以“六路一港”为重点,实现了乡镇公路四通八达,“一小时主城”“两小时周边区县”畅通目标。2014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678公里;30个乡镇的通乡公路全部硬化,公路村村通和道路硬化基本完成;航道总里程达92,5公里,建有30个泊位、12个港口码头和20个泊位旅游码头;沿江高速公路、渝利铁路丰都段、马厢二级公路等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丰忠高速、长江二桥建设进入尾声;丁庄溪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货运码头建成投用。二是邮政通讯发展迅猛。到2014年,邮政业务总量为3.76亿元,年均增长23.11%;电话用户数达7.47万户,年均增长2122户;移动电话由1997年的108户增加到46.43万户,年均增长1.33万户。三是能源建设扎实推进。丰都现有水电站41座,装机66台;全县有变电站36座,其中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线路75公里,35千伏线路205公里,10千伏线路2006公里,用电总户数已超过21万户。忠县至丰都φ325毫米燃气输送管道建成投用,页岩气生产、风电项目、成品油库前期工作正加紧进行。四是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到2015年底,全县建成水利设施1012处、治理石漠化57.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50.2平方公里和地质灾害6处。四是三峡移民搬迁与后期扶持力度加大。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和政策,历经移民试点、四期移民五个阶段,2008年7月成功通过国家终验。全县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8.94亿元、搬迁人口8.54万人、复建房屋245.04万平方米、农村移民生产安置1.71万人,分别完成规划任务的99.45%、124.87%、104.3%、119.32%;搬迁县城1座、集镇5个,迁建调整淹没工矿企业104家等。之后,仍继续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仅申报2014年度三峡后续项目61个、补助资金8.23亿元,申报预备费项目补助资金4.3亿元;编制三峡后续规划二期项目库,入库项目132个、补助资金31.88亿元;到位扶助资金3266万元、无偿援助资金4987万元等。形成了以“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为特质的丰都移民精神。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到2014年,行政机构改革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完成了相关县级工作部门改革重组;农村规范流转土地44.6万亩、“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71亿元、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5031人;整合成立融资平台1个、建设公司5个,实现融资27.6亿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8项、扶持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845户。二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1987年,普及小学初等教育达标通过验收;“两基”教育于2008年通过国家验收。2004年,全面推行“一费制”、“两免一补”和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学校布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48所,专任教师6433人,在校学生12.47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76%,高考上线率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到2015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达456个、卫生机构床位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3944人、执业(助理)医师899人;全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0.37万人,参保率达96.42%。四是文体广电事业快速发展。相继建成大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场馆、乡镇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万村书库”40个;2014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广播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18%和99.5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7%。五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至2014年,全县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申请专利1134件,授權专利444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10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等。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实现了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全民共享了改革开放成果。(中共丰都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