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哉
2017-03-27吴秉衡
吴秉衡
丁酉年春节的假期里,笔者因事先未作远游谋,遂就近前往上海博物馆,借由观展的名义,舒舒服服地消磨了半日,饱足眼福。
在该馆“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的大厅里,笔者饶有兴致地端详了布列其间的各色铜器。自宋迄今,古代铜器堪称华夏艺术品收藏的正脉。
每一件传承有序的古铜器都承载着一幕复一幕的人间传奇,见证了一段又一段的因缘聚散。魔术师般的时光让它们历练成不会开口的“故事大王”。笔者虽然致力于搜集古陶旧瓷,但也怦然心动于金石大美,素有入藏吉金的愿望。也许是起念至深的缘故,笔者总算在年前购得一尊被古董行唤作“黑铜器”的明清旧觚。
此觚虽说不及上古之器来得高大、雄浑、静穆,但自其折枝梅花的主题纹饰中飘逸出的文人意趣,倒也自成一格,别开生面。且依明季《瓶史》《瓶花谱》以及《瓶花三说》的记载,乃器最初应是被摆置于书斋一隅,蓄养时卉,以期增加室内的诗意野趣。从服务礼制的酒具迁变至充作清玩的陈设,在觚身上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直观的造型与功能,还有位于更深层面的社会审美态度。
有意思的是,明清士人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孔子却对这样的变化持否定看法。在记录孔子言行的經典——《论语》中,便留有其“觚不觚,觚哉!觚哉!”的评语。时隔2500余年,能背诵《论语》全书的人早已稀见,然而孔子的那番观点却并不与今人相隔膜。
对于关心流行时尚的青年摩登男女而言,“经典款”这个词是再熟悉不过的商品概念。只消在搜索引擎里输入那三个字,便会查出介绍从服饰箱包到乘用汽车的琳琅满目的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普通网友的自发研究成果。不仅如此,广大拥趸的热情也着实令商家赚足了真金白银。“经典款”的魔力可称神奇。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若是换作在线搜索“新款”这两个字,却见得商家的卖力推销与顾客的使劲吐槽相映成趣的奇景。综观那些槽点,其立意实在难出孔老夫子当年那一声叹息其右,倒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可结知音。文化的惯性就是如此调皮,总要逮个机会在不易觉察处和自视先进的世人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毕竟,为“新”公开点个赞是件需要眼光与格局的事儿,但眼光和格局又非轻易可得,所以唠叨些这样那样的不是反倒更容易点,也恰好在芸芸众生的意料之中与心理舒适区之内。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