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唱响欧洲的“中国之莺”周小燕
2017-03-27赵兰英鲍广丽
赵兰英+鲍广丽
鸿兴坊是近代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一个代表,坐落于上海的虹口区。1917年8月28日,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诞生在这里。他的父亲周苍柏是上海商业储备银行的职员,母亲董燕梁是大家闺秀,有良好的艺术天赋,会弹奏钢琴、拉小提琴等。不到一年,父亲调到上海银行汉口分行,不久升任为行长。湖北汉口,是周苍柏的老家。
孩提时代的周小燕,生性好动,非常顽皮,像个男孩,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悟性。上幼儿园时,老师教唱歌、跳舞,二十几个孩子,第一个学会或者说学得最好的总是小燕。回家后,有客人来了,爸爸叫她表演一个,她总是高高兴兴地在大人面前又唱又跳,大大方方,一点也不怯生。
沪上求学
1935年,18岁的周小燕,随母亲回到出生地,报考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来了。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是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建于1927年,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博士。学校建校时间不长,但声誉日隆,教育质量属远东第一流。在1935年周小燕报考以前,学生中就有冼星海、贺绿汀、刘雪庵、戴粹伦、李献敏、劳景贤等后来饮誉海内外的杰出优秀音乐人才。小燕主修的是钢琴和声乐。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武汉成为全国的抗日中心。7月15日,学校放暑假了,小燕与同在上海学习的两个弟弟回到武汉老家。“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舍也遭到轰炸,上海沦陷。周苍柏对小燕姐弟说:“你们不能为了学习,去做日本人的顺民。”这样,暑假结束后,小燕姐弟没去上海继续上学,而是留在武汉,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横行,大片国土沦丧,全国文化界很多仁人志士汇聚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工厂、学校、车站、医院、街头……到处可见小燕和合唱团的身影。他们演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毕业歌》《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旗正飘飘》《牺牲已到最后关口》等,武汉合唱团成为全国孕育和推广抗日歌曲的重要之地。周小燕是团里的女高音独唱演员,不仅独唱,还要参加合唱、领唱,甚至钢琴伴奏,有的作曲家有了新歌后,就拿着曲子直接来找她。她来者不拒,用心练唱,以最快速度让歌曲与听众见面。这个时期,武汉合唱团和周小燕,名扬武汉,几乎家喻户晓。
刘雪庵,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那時,他为正在筹拍的电影《关山万里》谱写了歌曲《长城谣》,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因种种原因没有拍成。刘雪庵拿着谱子来找周小燕,请她演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随着周小燕的歌声,《长城谣》很快传遍武汉。不久,中国动画片之父万氏三兄弟,编制卡通电影《抗战歌辑》,选录了周小燕演唱的《长城谣》。接着,电影《热血忠魂》选用了周小燕的《长城谣》作为插曲。由此《长城谣》传遍全国乃至海外,经久不衰。
赴法深造
1938年,21岁的周小燕和弟弟去法国求学。一个多月的航程,客轮将小燕姐弟带到大洋彼岸的巴黎。在同船的一位法国大夫的带领下,他们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对面的一家宾馆住下,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他们拿着父亲的朋友陈光甫写的介绍信去中国驻巴黎大使馆。顾维钧大使不在,去美国了。大使夫人出来见了姐弟俩,随后,一位叫刘汀业的使馆秘书,接待了他们。刘秘书告诉他们,昨晚他们住的是巴黎最高档的乔治五世大酒店,是招待国宾的,价格昂贵,姐弟俩赶紧回去收拾行李,搬出酒店。刘秘书帮他们联系好拉丁区一幢公寓楼的一个小套房,条件虽差,但价格便宜,拉丁区是各国留学生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几天后,小燕接到刘秘书打来的电话,通知她和天佑参加大使馆组织的一个义卖活动。初到巴黎,人生地不熟,小燕感到孤独,思念家乡。刘秘书的电话,给小燕姐弟带来温暖。在这个活动中,他们认识了好多有名气的中国人。在巴黎国际联盟工作的郭秉文,听说小燕姐弟是来学音乐的,便热心地介绍他们认识了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先生和他的夫人李献敏女士。
一切都因着齐尔品夫妇的出现而得到改变。听说,小燕姐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齐尔品认为报考巴黎音乐师范学院比较合适,于是带他们去报名。为了提高他们的考试水平,这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还抽出时间给小燕和天佑补课。考试那天,齐尔品还陪着他们到学校。小燕那天演唱的是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这首歌,是她自己根据家里收藏的一张唱片学的。那时,巴黎音乐师范学院里中国学生非常少,一位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姑娘将普契尼的经典名曲演唱得如此有滋有味,立即在学校中传开了,引起了师生们的好奇。小燕顺利考上了,入学后,同学们亲切地称她是“小蝴蝶”。从此,齐尔品夫妇成了他们在巴黎最亲的亲人,齐尔品夫妇的家成了他们的家,他们经常到齐尔品家度周末,和他们一起去音乐厅观赏节目等。
小燕转学进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跟着意大利老师名叫贝纳尔迪学唱意大利歌曲。1940年4月,希特勒从法国和比利时边境闪电般地侵入法国北部,英法联军仓皇后撤,巴黎人心惶惶,街道上挤满逃难的人群和车辆。小燕姐弟那时住在天佑同学查利和他的姐姐妮娜家,妮娜一家是波兰籍犹太人,为防备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们决意逃难,去美国。怎么办?大敌当前,小燕姐弟决定回国。他们计划与妮娜家一起先逃往法国南部,再由西班牙转道回国。小燕去和老师告别,贝纳尔迪还特意关照:索性把嗓子好好养养,不要再练唱了。
后来,小燕姐弟经历了不堪回想的两个月的逃亡生活,重新回到巴黎,小燕首先想到的是学习,于是匆匆赶到老师贝纳尔迪家。贝纳尔迪原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对声乐曲目非常熟悉,经常与当时的一些世界著名歌唱家、指挥家合作,为他们伴奏。他能根据每个演员的声音特点,半度音、半度音地移调,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贝纳尔迪加快了对小燕的教学进程,为她造就了一条音色清脆、珠圆玉润、声音灵巧、上下贯通的漂亮的花腔女高音嗓子。
意大利声乐学派是美声唱法的鼻祖,它注重音色的华丽和技巧的华丽。在贝纳尔迪的训导下,小燕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但是,她并没有满足,她还想获得法国声乐学派的真谛。在齐尔品的介绍下,小燕认识了法国著名歌唱家佩鲁嘉夫人,拜她为师。佩鲁嘉夫人文化修养很高,法国许多声乐作品是根据法国一些著名诗人写的诗词谱曲的,她能深刻理解每一部作品的深刻含意和浪漫情调。在她的指导和培养下,小燕不仅学会了德彪西、拉威尔、福莱、肖松等人的法国艺术歌曲,更为重要的是能准确地诠释这些作品的内涵和风格。
战争的硝烟散去,小燕的学业也已完成,她开始频繁出现在巴黎乃至欧洲各国的舞台上。周小燕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登台是哪一天,在哪里,然而,演出清唱剧《蚌壳》的情景还在眼前。那是1945年10月的一天,在巴黎国家大剧院。自逃难被押回巴黎后,妮娜一家前往瑞士,小燕没有了去处。困难时刻,旅法华人萧子昇、凌卓夫妇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小燕住进了他们的家。看到小燕在法国舞台上获得成功,萧子昇心里很高兴,于是,拿起笔,用法文为小燕写了一部清唱剧《蚌壳》,故事取材于中国神话蚌壳仙女与青年农夫的故事。熟悉和热爱中国文化的齐尔品,看了后非常喜欢,立即为此剧写下曲谱。
演出这一天,巴黎国家大剧院座无虚席。虽然没有舞台布景、道具等,只有演员的清唱,但是小燕化妝成蚌壳仙女,穿上特意设计的带有蚌壳形状的仙女服,立即引起了巴黎人的好奇和兴奋。剧中出演青年农夫的是一位法国歌唱家。中国的题材,西方的形式;中国的故事,西方的语言;中国的风味,中西组合的演绎,这样的精神美餐,还是第一次享受到,巴黎人为之倾倒了。当晚,剧场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第二天,巴黎媒体热闹非凡,纷纷给予报道,法国当时最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杜费,也在报纸上刊文热烈赞赏。
1946年3月,英国“援华会”慕名邀请周小燕和齐尔品、李献敏去伦敦举办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为援华募捐而举办的,演出的均是中国作品。在伦敦举办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对于周小燕和李献敏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三人立即准备起来。齐尔品将珍藏的从中国收集来的中国当代音乐家歌曲集拿出来,为小燕挑选曲子,这里有贺绿汀、江文也、刘雪庵等人的作品,正愁着没有什么歌可唱的周小燕看到后高兴地跳了起来。齐尔品又连夜突击,根据小燕的声部特点和花腔技巧,创作了两首新歌,一首是《美酒美人》,又名《桃花村杏花店》,根据云南民歌《过年》改编;一首是《春晓》,根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改编,两首歌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3月30日,音乐会在白宫剧场举行,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上半场是小燕的独唱,她穿一件浅色绣花长旗袍,外罩一件缎子短外套,端庄华丽。下半场是李献敏的钢琴独奏,她是一袭白色的短袖长旗袍,旗袍下端绣着一只五彩的大孔雀,领口、袖口镶着宽宽的花边,雍容华贵。她们珠联璧合,高贵、典雅的仪表仪态,精湛娴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博得了每一位观众的赞赏。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现场录制了这台音乐会,向全世界播放。第二天,伦敦一家报纸,以“小燕子的歌”为题,报道了这场音乐会。
载誉回到巴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前来祝贺,他们提出,这样一台风格独特、质量优异的音乐会,应该在巴黎也演一场,让巴黎观众欣赏和了解中国音乐。于是,这年5月9日,在巴黎大学城国际剧场举办了一场周小燕、李献敏合作的“中国作品音乐会”,法国观众又一次领略了周小燕和李献敏的风采,并被她们折服。
在大家的建议下,小燕决定开一场独唱音乐会,全面展示和检验自己留法学习八年的成绩。1946年7月31日,著名的卢森堡卡西诺剧场,第一次迎来一位中国女高音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强烈的灯光下,一位娇小的东方女性,一袭旗袍,勾勒出娇好的身材。一支支美妙的歌曲,似行云流水般,荡漾在卢森堡上空。佩戈莱西、舒伯特、李斯特、威尔第、普契尼、贺绿汀、刘雪庵……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中国……人们惊讶和敬佩的是:每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每一个国家的语言,她都掌握得十分透彻,运用得十分娴熟,几乎挑不出任何一点毛病。第二天,卢森堡的报纸、电台,纷纷发表评论和报道,赞扬她“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如钻石般光彩”。
1946年10月,周小燕来到德国柏林,应邀举办两场独唱音乐会。德国人的严谨和挑剔,世界著名;德国人对文化的推崇和尊敬,也世界闻名。两场演出,所选的主要是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的作品,自然也有意大利、英国、法国作曲家的歌曲。作曲的、演唱的、搞评论的……德国音乐界一些有名望、有身份的人几乎都来了。小燕仍是一袭旗袍,雍容大方。一场音乐会下来,德国报纸毫不吝惜赞美的语言,写道:“‘中国的黄莺歌唱德国舒伯特的歌曲,最充分地表现了舒伯特的情趣,花腔技术高超……”德国电台特意把小燕请去电台,为她录了音。从此,“中国之莺”的美称伴着周小燕,飞翔在欧洲各国的上空。
小燕刚回到巴黎,被邀请与李献敏一起举办一场题为“中国之夜”的独唱独奏音乐会。12月9日,“中国之夜”巴黎音乐会隆重举行,中国驻巴黎使馆大使钱泰和夫人以及出席联合国科学文教会的代表等都来了。中国代表中有赵元任、竺可桢、李书华、程文放四位博士,当时在法国的科学家钱三强,汪德昭和夫人、画家潘玉良,人文学家陈源教授和夫人等都来观看演出。周小燕在上半场演出中演唱了《红豆词》《采莲谣》《教我如何不想她》《美酒美人》等中国歌曲,下半场则用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等演唱了原文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原文西方艺术歌曲。整场演出,使每一位在场的华人观众激情澎湃,涌起无尽的民族自豪感。上海《申报》驻巴黎记者强仁,当场写了一首七绝献给周小燕。当夜,他又奋笔写了一篇现场报道,发回报社。12月26日,上海《申报》刊登了这篇题为《海国扬威之女歌师周小燕,旅欧有年的女琴师李献敏》的报道。记者写道:“鄂粤两姝功喉造诣均与欧美人才相匹敌,自非有十年上下金钱与时间之大量牺牲不可。”
转眼,1947年的钟声敲响了。周小燕这个名字,在法国乃至欧洲已经如日中天。1947年2月25日,30岁的中国姑娘周小燕,登上了加伏大厅耀眼的舞台。聚光灯下,小燕从容自如,一袭白色的长旗袍,紫色的挂着串串葡萄花样的披肩一泻而下。场内高潮迭起,掌声一阵又一阵。演出结束后,小燕一次一次被掌声邀请,重回舞台,加演了好几首歌。这天,小燕演唱了19首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的代表作品。小燕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流畅委婉,音色透明,充分体现了每一部作品的精髓,并且融入中国诗意般的风格。巴黎各报争相报道,好评如潮。
《巴黎周刊》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周刊,它发表评论道:“音乐会能使听众感到如此兴奋,是由于艺术家完美的歌唱能力和修养,以及对作品的表现……特别要指出她完美无瑕的声乐技巧,连音、跳音、轻音、半强音和强音,都很明亮,给人以不寻常的感受。”在加伏大厅演出的成功,标志着周小燕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歌唱家的行列。中国之莺,自由地翱翔在欧洲的音乐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