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2017-03-27林美秀
林美秀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黄克竞博士学校)
摘 要: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诵读;古诗词;审美;素养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素养。如何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趣诱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诵读的渴望之火,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
1.借助“生活情景”,培养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见闻和各种活动因势利导。如寒假刚过,学生带着新春的喜悦回来学校,相互说着过年的快乐,教室里洋溢着新春的喜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诗句:“同学们,古时候就有人用诗来描绘过新年的喜庆和欢乐了。”学生一听,好奇地问:“老师,哪一首?”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室里就这样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读诗声。
2.巧谈“感受”,激发兴趣
生动讲述诵读诗词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可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读一读”的想法。学习《泊船瓜洲》,教师可以用深情的叙说把学生带进诗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乡愁,是游子脑中最美的画。”“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愁,而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泊船瓜洲》吧。教师饱含深情的点拨,调动了学生的情趣,个个读得兴味盎然。
3.设计“抢答”,稳住兴趣
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抢答题,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师节到了,你想用哪一句诗来表达一下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中秋快至,表达游子盼望团圆的诗句是_________。看到同学无心向学,你想用哪一句诗来劝劝他?……抢答中,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些诗句,还能准确运用,刺激的抢答也使热爱诵读的“火苗”在孩子心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二、优选精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正确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把学生带进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同时也受到劳动美、人物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陶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抓“诗眼”,体验文辞美
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画龙点睛的词句,从“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句,可抓住一个“卧”字,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图,想象小儿的“无赖”,并让学生用“趴”“躺”来代替“卧”,比较着读,使学生读中体会:只有“卧剥莲蓬”的“卧”才使人感到舒服、自在,一字点出了小儿“无赖”的活泼可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写出了春风温煦,还把抽象的风写成具体可见的形象,使读者看到了春风处处,遍地披绿装,一派明媚春光。
2.入“诗境”,领略意境美
不是说经典诗词“诗中有画”吗?诗词中的“画”就是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身。”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诗人对话。诗词中的文字在反复“对话” 中活了起来,学生如身临其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望天门山》写了天门山的山和水,让学生入情入景地诵读,体验李白笔下的“山”和“水”,在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纷纷说脑里浮现的《望天门山》的山高耸入云,挺拔峻峭,汹涌而至的江水撞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荡东去……多么雄伟壮观!再让男同学用雄壮的语气读出天门山的阳刚和磅礴。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领略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3.悟“诗情”,收获精神美
古诗词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有情,只有用心体验,投入真情,才能感受诗韵,浸润诗情,收获品格。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诵,如自个儿吟诵,或对比读,或男女轮读或师生对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的眼前就会隐约浮现出圣贤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圣贤内心的思想感情,以致渐渐地与圣贤心灵相通相融。学习《游子吟》,在读顺、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这位慈母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密密缝。要是你就是诗中的儿子,慈母在你的“衣”中缝进去了一些什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诗中的情感,就能让学生的心灵与诗情共振。让学生在回忆中体验母爱,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像一颗感恩的种子,不知不觉地播在孩子的心田。学生从而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創造美
仅仅教会学生吟诵几首古诗词,并不能算是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文学熏陶,只有身处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真正能有所领悟,有所感染,有所创造。教师可以在诵读诗词中,抓诵、演、编、写的内化环节,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诵一诵
晨读课上,午读课上,我会带学生大声诵读古诗词,还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配乐朗读、男女轮读、师生对读、背诵擂台赛……学生兴致勃勃,百读不厌。学生在诵读中可以琢磨到古诗词的情趣和味道,还会把古诗词中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积累于胸中。
2.演一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学生在表演中入境入情入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赠汪伦》,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装表演“汪伦送别李白”的小品,学生在表演中将自己的情感和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提升了学生对诗的感悟和鉴赏力,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3.编一编
根据诗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手抄报、书签,让学生在诗词的诵读中感受到美,用诗句和图画表现出来。春天来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中秋之节,让学生搜集有关“思念”的诗……再为诗配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编制不同主题的手抄报。还可以利用节日的喜庆让学生制作书签,送给老师、同学、朋友,以表达自己最真挚的祝福。然后评选优秀的,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教室走廊上,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写一写
诵读古诗词,在理解、感悟的基调上,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诗境描述出来,或可用诗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以“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想象,用鲜活的语言描绘自己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又如“月是故乡明”可让学生以“ 是故乡 ”来描述家乡特产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训练,有趣而富有创意,既能熏陶学生的情感,也能锤炼孩子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徐林祥,张悦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7.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