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2017-03-27徐文俐
徐文俐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走,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很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主体意识
在当今时代下,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特征,教育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表现,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化、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更好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是经常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式,这些方式占据着课堂的主要地位,在教学中也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紫色风铃》这一篇文章时,先利用PPT课件给学生展示几张优美的紫色风铃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本的情境当中,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再通过PPT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要求,接下来便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当中的一些知识进行探讨,等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完后再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样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时代下衍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制成视频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家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导课视频做好后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家观看视频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样就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由于没有老师可以依靠,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一种内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学生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记下来,然后到课堂中和同学、教师一起交流、探讨。传统课堂变成了学习互动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大胆提问,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更为健全。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下,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成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与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微视频,将课文当中提到的句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穿插到视频中,使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有效地理解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在讲课时就不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以后,教师再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观看了这个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有过和视频当中的主人公一样的感受吗,你是如何从迷茫当中走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的?”等,通过这些有效性的提问,将学生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除了“微课”这种教学方式以外,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很多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语文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信息时代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还需要教师在多个方面下功夫,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彦君,张喜友.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8).
[2]仇赛飞.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J].哲学动态,2001(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