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
2017-03-27樊亚杰
樊亚杰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在这个问题上,有些班主任习惯用说教、讲道理的方式,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有效的训练,对比克拉克55条规则的成功训练案例分析身边的教育,习惯训练有法可循、有规可循,重要的是要坚守训练的理念。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训练
从我校推行鞠躬礼这样一个事例谈起,当看到班级学生没有按要求主动行鞠躬礼的时候,有些班主任习惯采取的措施可能就是批评、提醒等讲道理式的说教——“怎么没礼貌呢?我不是在班上多次提醒了吗,见到人要主动行礼,你看××做得多好……”总认为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养成礼貌问候的习惯。可令我纳闷的是,那些道理在这些学生身上似乎不起作用,然后班主任反复地讲道理,不停地抱怨,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灌输道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情绪心理学者宋承昊说:“教育孩子应该讲究科学,而不是讲哲学,讲道理。”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关于习惯的养成,叶圣陶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一项技能的养成需要训练,不断学,不断练才能成为好习惯。”研读全美明星教师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书中创造教育奇迹55个细节,无一不是经过老师精心训练而成。现摘录几条以说明。
“我花了很长时间训练我的学生用眼睛与人沟通……”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聆听别人的发言。”
“这次讨论之后,我们还进行了实景演练……”
我们一方面羡慕其他班的学生能有良好的习惯,抱怨自己班级的学生难以调教,另一方面又看不上这些微乎其微的训练。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生就形成的,同样,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后天的养成训练。也许有班主任会说,他们也进行了训练,可就是效果不明显,管不了多长时间。那么,如何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找寻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下面对比分析克拉克的训练案例和我们身边的教育实例,以此来探询问题的答案。
一、实施有效的训练
(一)知识渗透
前面讲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讲道理培养出来的,并不是说不用讲道理。叶圣陶先生说:“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就是这个道理,实践必不可少,该讲的道理必须讲,关键是把握讲的技巧。克拉克向学生讲道理的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克拉克:在训练学生“用眼睛和人沟通”这一规则时,为了增加规则的可信度,说明其重要性,他告诉学生:“如果眼睛不停地往上方瞟的话,就说明你正在说谎。”“如果你的眼睛看着别处或盯着地板,那就说明你对自己所说的话并不确信,或者根本不是事实。”哪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说的话是在撒谎呢?这样的“引经据典”让学生有意识地回避错误的动作,引导他们向规则靠拢。
现象一:“听到没有?你怎么又忘了?不是告诉过你吗?”看到学生违反了规则,班主任用手指着学生说。
不厌其烦的唠叨充塞了孩子的耳朵,学生如何能听得进去?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抗拒的心理。对比空洞的说教,有根有据的知识渗透或有趣味的故事、小品的引入才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记住规则。
(二)方法引领
现象二:课堂上,一学生没头没脑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满意了:“回答问题要完整,真是教都教不会!”
克拉克:“第一步,重复问题,并给出你的答案;第二步,给出你认为的理由;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第四步,复述问题并下结论……”面对不知如何完成回答问题的学生,他给予了如上清晰明了的步骤提示。
可操作的方法指引让学生可以效仿,而模糊的指责只能让学生自责,丧失信心。
(三)以身示范
克拉克:“我与学校里所有的员工打招呼的时候,都抱着友善和尊敬的态度,我带好了头,学生做起来也毫不费劲。”为了训练孩子们和校园里管理员、工人等常被忽略的人群打招呼,克拉克这样为孩子做示范。
现象三:
班主任指着地上的纸屑,招手让学生过来,责问道:“看见垃圾怎么不主动捡起来呢?”
我教過的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场景:“今天,我看见某老师经过花坛的时候,随手向草地上扔了一个纸团,老师不是常对我们说要爱护环境吗?”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实践演练
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意思是要重视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习惯。这一理念在克拉克的教育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克拉克:发现学生忘了“主动询问他人表示关心”规则,没有主动询问他人时,他叫回学生,明确告诉孩子:“嘿,我刚才是表示对你的周末如何感兴趣,你要给我一个同样礼貌的反馈呀!”然后让学生再来一遍。除了在生活中训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克拉克会针对规则需要设计专门的场景,也就是模拟场景训练。正是这些大量的训练让学生逐渐记住了规则,从而养成了稳固的习惯。
现象四:班主任发现学生违规,或远远叫一声,“下次记得啊!”学生应答一声“记住了!”老师满足了。
两相对比,殊不知缺少一个“重做”训练的动作,让学生又少了一次实践的机会,学生还会得到被包容的机会。习惯养成怎能不打折扣?
二、坚守训练的概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训练是教了以后再做,一直做,直到养成了习惯才叫训练成功;不清楚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无法训练孩子的;光教没有用,训练才有用。一定要反复做,直到习惯了。如果你不持续训练下去,以后你会更麻烦,所以训练一定要贯穿始终,半途而废的训练比没有训练更糟糕。看看克拉克是如何“不畏阻力,强力推行”他认定的规则。
克拉克: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只要学生没有对我表示感激,我就把东西(奖品)从他们手中拿走……我当时心里很难过,可我既然定下了这条规矩,就不能出尔反尔,我不得不提醒自己坚持。
现象五:
看着刚刚还在自己面前走得好好的队伍,班主任离开后的转眼功夫,队伍就变样了,班主任抱怨:“这些学生真不自觉!”
班主任接到家长的投诉,因惩罚一个学生不守规则,家长质疑,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老师退却了。
孙云晓说:“每次都这样,你在是这个样子,你不在也是这个样子,这才叫做训练成功。”学生人前人后两个样的表现,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坚持训练,宽松的标准和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习惯养成的变形,使习惯培养的周期变得不确定。而克服来自于各方压力包括自己的“心软”,坚守规则的神圣,坚守训练的概念,通过严厉的约束和强硬的监督,反复练习,还有什么规则不能实施成功呢?
克拉克在分享55条规则训练过程时,说“每一条都被实践检验过”,每一条无一例外都用到了“大量训练”“一次又一次”“磨炼”类似的字眼;他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并郑重其事地把它们发挥到极致,让55条规则刻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毫不隐晦训练过程充满艰辛,但始终坚持不放弃。对比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育案例,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8.
[2]罗恩·克拉克.优秀是教出来的[M].汪颖,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孙云晓.好方法教出好孩子[M].青岛出版社出版,2010-1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