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2017-03-27王盛
王盛
摘 要:小学教育是对孩子的最开始的教育,与孩子以后的成长有着必然的重要关系,在此,小学的教育要全方位地发展,教师和校方要指导孩子的德、智、体、美等全方位发展。其中就针对孩子的“体”的发展展开几点探索,努力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这些年来,我国对小学教学的探索也是越来越重视,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对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也是一再地提高,这也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奠定了经济基础,也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针对小学教育,主要有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两大体系。素质教育是引导孩子了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文化的最直接的传授方式。但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和维护不单单是文化素养的集合,为了维护这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强魄的体力和巨大的力量,为孩子的成长,在面临社会的艰辛时能以一个强大的内心来面对,所以,体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慢慢地摸索中,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提出了一些实效性强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本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在不断地摸索,在此我提出几点探索实效性的认识和建议。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学,只会让小学生觉得太机械,动作太无趣。就好比现在的课间操一样,它也不是固定的动作,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改编,让小学生更喜欢去做课间操。课间操是为了缓和学生的课堂疲劳而设定的,如果小学生不喜欢,那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当然就起不到课间操的真正作用了。课堂的体育教学跟课间操也是不同的教学方式,它不单是增强体魄那样简单,也要让学生在体育中学到精神,一种体育精神。
为了让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采取生活小游戏的做法,让学生对某一事物或事情产生兴趣,从而喜欢去做。我把生活中的旧废纸折叠成球形,做成一个一个的“小足球”,供孩子们玩耍。现在的孩子们的家庭一般都能买得起一些小足球,但是我要教育孩子的是真正地热爱是不需要那么多讲究的。没有接触的东西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后,多让学生看一些体育节目
体育精神也是一个国家的魂魄,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荣辱。自从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后,体育的倡导在国家中更为广泛了,体育的精神也是传播的更为长远了。体育的教育意义也不单是增强体力这一说了,它代表的也是一种荣誉的传承。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后,要开始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对于精神的培养,我认为实效性最快的是观看体育节目。比如,上面讲到的用旧纸做的“小足球”,也许你会质疑,我们不是买不起一个小足球的。一个小足球是买得起的,但是一种精神是买不到的。以足球而出名的巴西来说,那里出来的足球明星在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足球的,只是草扎成的小球,但是他们依旧能成长为足球巨匠。这就是热爱和死板教学的不同之处,热爱是有着独特的魅力的,它会让一个人痴迷甚至疯狂。所以在培养了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后,再正确地指导他们怎样来运用这一热爱的情绪。从最实际的例子中最能让学生记得深刻,实效性也是最强的。再比如,每一个新来到NBA的球星,公司都会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但还是会付出行动让他们尝到一点苦头,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和情绪
小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每个人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心智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程度和在体育课程中表现来安排课堂教学。
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师都比较喜欢体育比较强的孩子,身体偏高的孩子,运动能力比较好的孩子。这是教师教学职场中的一种通病现象,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这样做。体育教学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放松和锻炼,如果只是针对资质好的学生来制定体育课堂教学,那么个子不高的不爱运动的孩子,只会更加不爱运动。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以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张扬个性为主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和提高。由于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不同,在体育技能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在教学内容的规划和目标的制定中要尽量结合更多学生的实际状况。比如篮球的训练,个子高的和技术熟练的学生分为一组,根据他们掌握的程度安排他们的练习。对于不是很喜欢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大多数人喜欢的项目玩耍。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从基础动作开始学起,定期安排技术好的和学习成长的学生打友谊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就达到了实效性的教学结果。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研究依旧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柏青.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J].山西師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S2).
[2]袁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