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2017-03-27杨瑞
杨瑞
摘 要: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教师要精心撰写教学设计,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当好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激励评价。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活实际;组织者;问题意识;激励评价
一、精心撰写教学设计
传统的备课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目的,围绕“教师怎样讲”展开的,凭借的是教材和教学用书,很少去考虑“学生怎样想”,而教学设计是要预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教师行为所引起的教学效果,即形成的设想,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前提。教师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要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还要关注学困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跳出“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使学科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教学设计还应该是教师建立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智慧的创造,首先要把“教”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学”,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设计一个个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在不同的观点中质疑、辩解,从而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还有在撰写教学设计前教师要精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大领域的学习任务,在课标中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让枯燥的数学鲜活起来,创设情境,改变过去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从而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作业也要走向生活,可以设计游戏、小调查、写数学日记、制作手抄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能否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教学活动的规划,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对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蹲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并合作探究,要有“陪蜗牛散步”的精神去等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做到自己研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学生们参与、发现、得出新知、应用新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思维的想象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喜欢学习,主动研究应用知识,对数学知识已经内化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是追求真理内动力的体现。所以,教师有必要去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乐说,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喜欢上数学课,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善问”让学生不瞎问,会问,能够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乐说”能够用自己的方法与同伴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并勇于把见解分享给同学和老师。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设计呢?设计的思路应该是:依据课标、教材内容,研究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将学生的思维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导向教师的教学意图。将知识问题化:每节要设计2~5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既要揭示重点,还有符合课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问题习题化: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在习题中引入问题,重点知识设计为必做的,了解性的知识设计为选做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作业,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五、注重激励评价
教师的语言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上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注重评价语言,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既要真心赞美学生,更要精心诱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池堤.浅谈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
[2]王宁.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探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