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局面的若干思考
2017-03-27储信玲
储信玲
摘 要: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局面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匮乏、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这三个普遍问题,一一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供诸位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局面
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通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初步获得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教育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严重阻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造成负面影响。
一、农村小学教学不利局面分析
1.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正规的小学,学校缺乏基础教育设备,操场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馆没有、玩具不健全,更談不上多媒体教育器材。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学历和职称合格率低,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教育观念落后,制约了小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风风火火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质量考核依旧以升学考试为主,以考试分数高低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现状,教师依据考试大纲,拼命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沦为空谈。
3.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生长期因循守旧开展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就对语文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动机的缺乏。
二、扭转农村小学教学不利局面的策略
1.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生成特色语文课堂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但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所限,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改变之事。在组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挖掘本土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属于农村学生的特色快乐课堂。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当因地制宜,让农村民间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拉近学生与教育之间的距离。
小学生每天上午十点上课,下午四点下课,课外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展开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探究活动。农村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神奇故事我来讲”活动:学生回家询问长辈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例如,杀牛祭天、癞蛤蟆识天机、公鸡叫日、白雀鸟探哑药、阿海若系列故事、金银洞的石门等,并认真记忆这些故事内容,到课堂上尝试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同学们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讲述的故事最生动形象。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接受信息、整体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不能自怨自艾,而是要积极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尽量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提问是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应当有效利用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教学为例,课本第三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电线和燕子对农村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些时间,鼓励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寻找电线和五线谱的相似之处,尝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开动脑筋思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电线就好像五线谱的线,燕子停在电线上就像上面的音符,这样来比喻燕子,达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通过联系生活现象独立思考,学生获得了答案,同时对比喻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提高了用美学思维观察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能力,这难道不是教师所期盼的?
3.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接受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趣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是笔者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粗浅见解,还望诸位同行予以指正分析。现阶段有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一直在继续,如何进一步加快扭转农村地区教学的不利局面,还需要诸位同行携手探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