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017-03-27何永波
何永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最大的不幸往往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最初是在小事情上,然后就会在重大事情上。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生活在这个世界,不仅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家庭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
目前,小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又如何呢?事实告诉我们:目前小学生责任感的现状不容乐观,这里采撷现实生活中几个片段以作例证。
一、现象
现象一:早晨到校,学校对面小店里生意兴隆,我们的孩子或手里举着一个鸡柳,或嘴里含着一根香肠,而吃完后的动作就是随手一扔。课间,地上有个纸团,孩子们陆续从教室出来,许多孩子从纸团上一跃而过,视而不见。
现象二:不少孩子喜欢表扬,接受不了批评,老师或家长偶尔批评一下就想方设法辩解,找客观原因,或者找别人的不是,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没有自己的事情。总之就是自己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现象三:放学时,有些孩子一出校门就把书包递给来接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而自己则心安理得地跟在家长身后蹦蹦跳跳。
现象四:上课了,总有学生慌慌张张地才从课桌里找课本、找学习用品,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到校以后还要专门跑一趟给孩子送落在家里的书本,老师一检查作业总有学生肯定地说写完了但在家里忘带了,因为家长没有给装在书包里。
……
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在相当多的小学生缺乏责任感是怎样造成的?我想,目前孩子们的责任感的缺失主要原因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是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二、原因
1.家长们过分“心疼”孩子,包办代替太多
当今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一家四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围着他、宠着他,唯恐孩子吃苦受累,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的事情(整理书包、洗袜子、叠被子、剥鸡蛋、收拾屋子等)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包办代替了,就这样应该由孩子个人承担的责任不自觉地被转移到家长的头上,时间长了造成孩子认为这些事不是自己应该做的,而是家长应该做的,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从而丧失了责任心。
2.大人们的“言传身教”
小学生除了学校、家庭生活外,还有大量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耳闻目睹,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教育专家在谈到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时指出: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成人们的思想行为有问题。所以孩子们责任心的缺失其实就是大人们没有责任心言传身教的结果。
3.学校教育过分注重智育
虽然学校教育以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学生为基本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里许多时候仍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思维相对来说还比较传统。许多研究都发现,责任感强的学生在校表现为学习自觉、作业认真、做事踏实肯干,乐于接受并自觉完成任务。
以上这些都说明加强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
三、措施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反复训练,抓出实效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反复训练,抓出实效,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知识经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行为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为此,在培养他们责任感时,可以从小事做起,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反复训练,长期坚持,才能抓出实效,形成习惯。例如,借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说话要算数,讲诚信;损坏东西要原价赔偿;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书包,打扫屋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担责任……我们当老师的应时时处处教育孩子明确这些要求,让他们知道做好这些是他们应该尽到的责任,并辅之以训练和激励,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由低到高,分层次逐步进行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强化的过程,责任感培养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几个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从最低层次做起,首先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然后再逐步过渡和延伸到对家里人负责、对同学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乃至对国家对社会负责,形成一个多层次、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责任感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又要根据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如,在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对一二年级学生可确定早上自己定闹钟准时起床,自己穿好衣服、系鞋带、戴好红领巾等;对三四年级学生可确定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学习用品整齐摆放在固定的地方,独立完成作业等;对五六年级学生可确定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拖地等,自己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按计划做到学习有条理,生活有规律等。
3.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还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沟通协调。各方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能各行其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不相干,甚至于互相矛盾、抵触。一要及时互通信息,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对症下药;二要建立平台,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价;三要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和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树立起责任感。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