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阅读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03-27王浩然
王浩然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减少,如今有的学生不爱读书,他们爱玩手机、电脑,书本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缺失。如果你要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如何安排课余生活,大部分学生答案基本一致:玩电脑,打游戏,看电视,玩手機。但是说拿出课余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却很少很少。科技发达了,网络带给人们很多的便利。虽然网络运用普及了,但是真正用网络去读书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用来打游戏。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文学的产生,这种快餐式的文学逐渐成为阅读的主流,电子书有着代替纸质文本的趋势。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只有4.77本。细思恐极,若是不读书,那么民族的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国民素质又怎能提升呢?“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的素养靠的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沉淀,其中阅读起到重要的作用。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所生成的一种文化内涵。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思想的体现,是一个人心血的结晶。从一本书中可以看见一个人在一段时期的思想,书籍的世界能带给人暂时的心灵的宁静,获得轻松愉快。大量的浏览和阅读既可以让学生有丰富的词汇积累,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办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本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强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同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完教材的名家名篇后,推荐学生阅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了解作家。例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推荐给他们读《春》《荷塘月色》。从多种角度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优美文笔,在阅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在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推荐学生阅读《喂——出来》的选段,从中外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中明白破坏自然,最终会自食恶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就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去读,而变成学生在对作品产生兴趣后,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读。在学生有了兴趣后,要让这种兴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针对一部或几部共同阅读的作品,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不参与,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即可。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寄予肯定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极高的兴趣之后,主动阅读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师要让学生不要把阅读当成负担,当成一种任务,而只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的旅程。
二、尊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在书的海洋中徜徉的学生,每读一本好书,都会生成自己独特的经历,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Hamlett。”
世界上有两件事是最难的:其中一个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老师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塞到学生的脑袋里。阅读是学生为主体的对文本的一种分析、理解、感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想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总想着让学生的观点和自己一致。在学生积极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没有偏颇,没有价值观的曲解,教师都要尊重并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阅读理解过程中树立自信,也会在不断地思考感悟中获得更新的体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并非是无差别的读,对学生的阅读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作品来阅读,如今信息发展,网络发达,网络文学作品铺天盖地而来,有些作品内容阴暗、暴力,读了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学生时期正是心理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看多了含有负能量的书籍,不利于人格的正常发展。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多看一些积极、乐观向上的作品才好。即使不是全篇美好,也不能全篇都充斥着阴暗的心理、扭曲的人格。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在读后最好做一些笔记,记下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进行仿写等。
总之,无论何时阅读都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不能让课外阅读淡出学生的学习,相反应该让其成为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地指引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独特见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