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27达照鹏
达照鹏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式,旨在打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从“教学”走向“学教”,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完全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质疑、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变创新;灵活运用
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維,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进行了如下导入设计:
一、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那么你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内容)那么,你还想学习圆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任务(学生齐读):
1.圆的周长的意义;
2.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3.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4.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设计意图】由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
二、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圆的周长的意义:
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圆的周长是什么?
2.拿出你准备的圆形学具,用手指一指圆的周长。
3.看课件感受圆的周长。
4.学生尝试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思考、摸摸、看看,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探究完成。
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更多的会注重学情、学法、学力研究和实施有效教法、教程的关系。教学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确定开展教学的具体内任务,在任务设计中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让教学更有效。
在设计任务时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它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喜欢数学。
2.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一堂课的若干任务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指向性。
3.趣味性原则。这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在这样任务型的课堂上,教师用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断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学生在经历“情”“境”“疑”“趣”中,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自足探究任务、解决问题的能量被激发,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交流、沟通、解释、询问、自学、补充、修正等各种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学生都带着满足感、成就感,饶有兴趣地观看着、思考着、讨论着,笑着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正能量被激活了,整节课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有趣、高效的课堂也就油然而生。并且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根据任务单进行自学、质疑问难的能力都有进一步提升,在很多时候,面对一个问题,老师无需插手,学生能采用不同方法、多角度解决问题,老师真正站在了学生背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理解和有效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让学生带着任务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敢于质疑、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是我们任务型课堂努力追求的,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以下问题:
1.统领整堂课的任务设置有时还是会与实际生活脱节,并且过多、过于细碎。
2.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以及质疑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在其他学科中若能培养将会更有效。
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教材及学生学习起点出发设计教学大任务,注重课前预习任务单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以及质疑问难、主动提问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实现以“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发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