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和建议
2017-03-27黎泳珊
黎泳珊
摘 要: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学生却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针对课堂提问有效性,梳理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的“教”,提出有建设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课堂提问
美国教育家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在课程改革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型学习之际,很多教师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盲目地使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简单机械的提问充斥着时间有限的课堂,指向不明的赞扬性评价泛滥。看似热闹的课堂,在热闹过后,往往并无所得。本文主要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公式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有知道答案的吗?”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旦被经常性地反复使用,不仅起不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机械性的回答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2.提问单一化
“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单一化问题几乎在每个课堂都能发现,看似有问有答,气氛不错,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输”,学生往往是猜测着老师的意思,应和着回答,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一种“假互动”,课堂互动就仅限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忽略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实际意义不大。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学生学会了“不懂装懂”。
不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是偶尔运用一下,也是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的作用,比如说,当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开小差时,单一的提问“对不对”或许会让学生从小差中回到课堂。
3.评价语言指向不明
很多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常常给出是“非常好”“你真聪敏”这样模糊笼统的评价语。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回答。其实评价是老师帮助學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很好载体。例如,在讲授三年级“四边形”时,学生能对各种四边形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果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以“很好”之类的词语搪塞过去,而不是明确指出“你们思考的角度真多”,学生在往后的学习当中,或许也就不会注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了。
二、教学建议
1.提问内容要具有导向性
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标、备教材和备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这三者,才能抓住关键,提出有助于教学的问题。
(2)要启发学生思考,就需要老师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难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从下手,从而减弱学习积极性,太简单的问题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难度要适中。
(3)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注意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利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问题的设置也要经过加工和铺垫,使学生更有兴趣。
2.提问时机要具有时效性
有效的提问时机有:在无疑处追问和在梗阻处引问两种。
(1)在无疑处追问。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教师的思路,顺利地完成了一个问题或者活动,在完成后,教师往往会追问一句“大家都明白了吗?”其实在提问前,教师就在内心默认学生已经都明白了。其实,往往学生的学习困难就会出现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如,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小数位数之和,但是当遇到积的数位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追问,学生可能就会在往后的练习中出现学习困难。
(2)在梗阻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有效提问在起引导作用。
3.评价学生要注意指向性
教师要谨慎处理学生的回答。评价要体现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要注意具有指向性,指向的是学生的回答内容及其思维。要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可以:
(1)重复或强调学生的回答,表示确认,同时体现教师有细心倾听。
(2)归纳学生的回答要点,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延伸性追问。
(3)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适当提出教师自身的见解。
(4)引导其他学生讨论或质疑有价值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华兵.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90.
[2]吴欣惠.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J].江苏省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6):62-64.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3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