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背诵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27沈燕
沈燕
摘 要:诗文的背诵既是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又是学生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必不可缺的方法。但事实上,高年级的诗文背诵效率普遍不高,效果更有待加强。正视已知的事实,师生改变以往的松懈态度,在基础的夯实中寻求巧妙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评价,实现学生语识积累、能力提升、素养修得的目的。
关键词:课文背诵;心态;方法;评价
在“食品安全”这个热词普遍被大众所认知的今天,“不加,不添加”,“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添加”成了热门品牌酸牛奶供应商迎合老百姓健康理念竞相给出的承诺。在“三高”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人为健康选择成为“素食主义者”。这是人们为健康所作出的努力与改变。
近年来,我们新课改下的高年段语文课堂,也在“过多添加剂”的不良反应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新审视,力求纯真的课堂。细思,过多的添加,花哨的东西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输送,因而学生总在一次次的作文实践与测验中原形毕露。尤其是一直被师生轻视的课文背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年段学生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难发现,一册语文书中,要求背诵的经典诗文占总篇数的三分之一,可不能按时保质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比比皆是。调查表明,高年级学生的诗文背诵,多数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也恰恰被学生视作“无作业”,缺少实效的监督,背诵就成了虚设;少数情况是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背诵,而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大方地将时间花在被他们视为“枯燥的”背诵环节。多数师生认为背诵诗文只是为了应付各项检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并不广泛。师生对待背诵心态不一,前学后忘,应付了事也成了常态,背诵更难登大雅之堂。这也造成了考试前夕,语文老师频繁“追债”,办公室学生攒动,抱着语文书死啃的乱象。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背诵”到底该如何避免烦扰的“添加剂”,加些必要的养分呢?
一、摆正心态,潜移默化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诚然,背诵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的过程,而这样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源于自己的学习兴趣。课本中出现的需要背诵的内容,是编者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及所需汲取的文化涵养的智慧之举。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有兴趣地背诵诗文,积累语言,发展言语智慧,更离不开语文老师魅力的支持。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对诗文背诵的理解,改变固有看法,以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并设身处地将自己融入这样求知的状态中。笔者所了解的高年级的一位陈姓老师,凡是课本上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文,她也要求自己会背,并且规定必须早于诗文教授之时。每每新授诗文后,她会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吟诵古诗词,如同歌唱般,优美雅致;现代文或清新洒脱,不拘一格;或悲壮苍凉,气吞山河。“熟读成诵,书声琅琅”也便成了这位老师班上独具的特色。有人曾质疑她这样不是给自己繁重的工作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陈老师不以为然,认为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每一个可塑之苗。而她班上的学生在良好诵读氛围的熏陶下,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兴赋诗。她的某位学生因见父亲总是饮酒无度、大醉而归,遂赋《如梦令》一首:
常记天河北路,
爸爸饮酒过度。
醉眼闯红灯,
却被警察逮住。
呕吐,呕吐,
引来野狗无数。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小学阶段培养好的诵读习惯,将伴随学生终生。
二、实中取巧,不落窠臼
崔峦老师认为:“理解是基础,积累是手段,运用是目的,不重视理解,把语言的积累寄托于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无师自通的顿悟来完成,这样的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经典诗文的背诵不是应付考试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也不能单纯地定义为一项书本规定的任务,它应是学生积累语言、转化成言语实践、发展思维的途径。往往一堂课结束,大部分學生的精神很是疲劳,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减,况且高年级学生繁重的课后作业,让他们无暇也无更多精力顾及背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敏锐的洞察力,选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的背诵真正扎实有效。
(一)找寻规律,化繁为简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年段需要背诵的现代文内容,量不在少数,有些段落长,文字拗口,能从中找寻互相联系的点,使繁琐的内容简约化,学生背诵也就简单明了且效率提升了。《在大海中永生》第三段的背诵,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中——“也许,奔腾不息的大海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排比句式,再进一步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是深远的,是逐步深入的。学生了解这个规律后,带着理解去记忆,都能在课堂上给予的三分钟时间里,对这段进行准确无误的背诵。对于《安塞腰鼓》这种带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文章,江南的孩子是陌生的,浑厚文字背后的底蕴并不是朝夕间就能懂得的,但是对它里面需要背诵的段落,却是有鲜明的排比印迹,“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并且将作者作为一个观众看到安塞腰鼓舞姿后的感官体验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学生循着这样的踪迹,将这段文字记入脑海不是难事。
(二)扣准字词,尽显其妙
长篇大段的文字常常让学生叫苦不迭,其实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其中起架构作用的核心词汇,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背诵的奥妙也就不言而喻了。《少年王冕》中那段经典的写景段落,经常是老师课堂上重点解读的文段,这里面的文字确实值得玩味。积累这样的文字,也能扎实学生的语言功底。“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阳光透出来了”,从“黑云翻墨”到“雨过天晴”的时间变化,“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的地点转换,以及“镶、透、照、缭绕、掩映、洗”等动词的准确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在作者的文字情境中自信地积累,并配以教师出示的雨后夏景图,看图回忆段落内容,亦是对识记内容的强化巩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牢记作者的优美文字,并通过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游刃有余地运用于习作中,可谓锦上添花。
(三)想象画面,置身其中
背诵既是锻炼学生记忆力,又是增强他们感悟语言文字敏锐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捕捉文字背后潜藏的情,如临其境,带着作者的感受,加以斟酌地背诵,也恰是思维得以历练提升的巧方。在《三亚落日》这篇写景散文的背诵上,在学生已知文章所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想象画面,作者将太阳说成是快乐的孩童,这样的作比,六年级的学生是不会陌生的,读着文字,仿佛眼前真就出现了一个淘气、顽皮又不失可爱气质的孩童形象。文字可视化了,学生的体会、积累也就更带劲了。《草原》的风景美让人心驰神往,可真正见过草原面貌的学生屈指可数,这样优美文字的积累还是缘于六年级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的一个想象,就连作者看到草原后的身心愉悦,也能感染着学生。学生经历着、感悟着,在渐进的积累中练就了细腻、敏锐的语感。
三、重视评价,事半功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低年段的语文背诵,语文老师会以打星的方式作为学生背诵成果的一种点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背诵兴趣。高年级的背诵缺少了时效性、激励性的评价,常常是在默写、考试中显现出问题所在,而后采取高强度记忆的补救方式。学生厌倦,老师也深感无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过程性评价好似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实现共赢效果。
(一)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每个人都有享受被赞扬、鼓励的权利。但实际情况却是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获得的赞美声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则只有羡慕嫉妒外加渴望被表扬的份。为了缩小这样的“贫富差距”,我特地将关注视角更多地放在后者身上,课上五分钟要求背会的内容,如果他们只背出了一半或者更少,我依然会给予他们鼓励性言语:“离成功只有一点点了,加油”“瞧,这个拗口的句子你已经背会了,你攻坚克难的勇气可嘉”。有时,教师几句简短的,带有鼓励性的真切的评价语,能荡起学生内心的涟漪,使他们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获得成功。
(二)参与性评价,激活学生内心
高年级学生传统的背诵评价,多数是由语文组长和课代表组成的评价群体。以打勾的方式证明学生背出了,至于背的流利与否都不在评价范围。少数人执掌评价大权,多数学生失去参与积极性,评价监督有失公平。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足够的自我评价和辩证地对他人的言语作出得当评价的能力,為保证学生背诵积极性,我冠以每人一张自评表和他评表,凡需要背诵的诗文,学生先自评等第,再从不隶属该生的三组中以抽签方式选取一位给他作评。如此一来,人人都成了评价主体,很好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的监督与被监督。实行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背诵效率提高了,准确性也提升了。
(三)经常性评价,养成学生好习惯
评价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新鲜劲,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合理评价标准的要求下,让每个人都有努力的方向,学生会在经常性的评价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将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并在学前评、学中评及学后评的模式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模糊的目标变清晰,让混乱的语言有条理,追求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温馨境界。
总之,高年级的语文背诵需要师生意识的共同觉醒,在扎实充分的训练下,寻觅适切得当的方法,在享受阅读、品味语文之美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
参考文献:
[1]汪颖华,庄婷.小学高年级现代文课堂背诵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2015(11).
[2]姜利波.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0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