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毓正课程 正心德育

2017-03-27陈霞

新课程·上旬 2017年2期

陈霞

摘 要:学校办学理念是以“正”为核心的“毓正教育”,“正”在品德人格方面可诠释为“正德、正气”;在习惯养成方面可诠释为“正行、正学”。“正心德育”是学校“毓正教育”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总目标,重视学生“四心四行”的培养,并以此构建德育活动体系。

关键词:毓正教育;毓正课程;正心德育

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坐落于苍郁青翠的白云山东麓,近年,四海小学坚持“毓正教育”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它不只表现为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独特的学校特色项目,更重要的是在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深刻理解诠释毓正教育内涵。“毓正教育”包含如下三个层次的意义:(1)萃取“正”精华,打基础、树根基,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基本素质;(2)提升“正”能量,重心育、抓落实,将小学德育置于育人首要位置,培养从“心”而来的人格品质;(3)发展“正”方向,重创新,结硕果,以期教师在科研、教学上要有一己之长。

二、课程目标

四海小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正德、能正行、博于学、精于艺的充满正能量的“毓正之星”。“毓正之星”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具正德,有一种正德,一股正气;(2)能正行,习惯良好,遵规守礼;(3)博于学,好学善思,博闻多识;(4)精于艺,兴趣广泛,特长鲜明。

三、课程内容

“毓正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三个部分,其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打好基础、树稳根基;“特色课程”凸显特色、提升能力。

秉承“正德正行,博学精艺”的课程理念,四海小学设置毓正特色课程,以“具正德”“能正行”“博于学”“精于艺”四个目标维度,开设立品修德、习惯养成、学识素养、才艺发展四大课程模块。四海小学的特色课程同时也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

(一)“毓正之星”评选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毓正之星平行准则》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确定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及成长过程中各項习惯及素质各方面要求的“九星”,即学习之星、生活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安全之星、劳动之星、特长之星。

为将学校的毓正教育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去,培养“具正心,能正行”的毓正少年,结合中国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四海小学开展“毓正之星”特色评比活动,分年级制定评价标准。每颗星用简洁的4句话12个字,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项优秀品质对应的特征。如艺术之星:音乐好,美术棒,朗诵强,善表演。

(二)“一班一特色”创建

一个班级就是一种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种个性。四海小学举办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特色的活动,广泛动员班级成员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将“毓正教育”贯彻落实在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在一班一特色活动中,各班特色鲜明,有的是书香班,有的是创新班,有的是活力班。

(三)“第二课堂、重大节日”的开展

学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包括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校运会、摄影比赛、环保活动、围棋活动、象棋活动等,开设了43个不同的兴趣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队、打击乐队、地震观测小组、语言艺术小组等。学校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活动获得累累硕果。

(四)国学经典诵读

四海小学将毓正教育与传承经典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依托“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素养训练等活动,规定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在每天大课间期间,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加吟诵”,落实“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以史为鉴,以“正身”待人接物。

五、课程评价

近几年实践证明,“毓正之星”评星活动把各项工作形成一个系列生成“正心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已取得一定的德育成效。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违纪现象越来越少,学生成绩和品德都有了明显提高,后进生逐步减少。

2.班风、校风越来越好,优秀班级不断涌现。班级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德育荣誉纷呈,例如,高年级一名学生获得广州市天河区“羊城小市长”二等奖;5名学生获得“广州市天河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活动征文”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尝试。今后我们将更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更以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完善它,建设真正促进本校学生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威.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