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
2017-03-27王焕之
王焕之
摘 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教育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新课程与素质教育广泛地普及到了学校中,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数学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数学被称为是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是丰富多彩的,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故事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特征,而数学又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涉及数学知识。小学的孩子年龄较小,思维逻辑还没有发育成熟,数学对于他们来说不容易学好,因此,教师要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孩子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本文就来谈一谈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
一、应用故事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我们依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将故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中。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在听故事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角,自己的情绪会跟着故事情节而着急、痛苦、喜悦,孩子一般都能从故事所讲的内容中,驾驭、把握故事。例如:教学“数字分解”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数字王国的故事,让数字宝宝们在数字王国里大冒险,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数字宝宝在王国里遇到了什么,丢了什么等,从而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入,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课堂的教学效果較好。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重视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创新地应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现在应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设置数学逻辑悬念等教学方法,这样新鲜的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很有趣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会很深入地研究,相互合作,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讨论,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培养,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应用实践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都是较大的,任何事情只要是他们觉得有趣的都想亲自动手操作一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较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使操作实践进行的顺利,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就做好有趣的学具、材料等的准备工作,上课时适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尝试,获得了崭新的经验与有趣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较好地得到锻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法
数学应用探究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数学运用探究法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探究数学问题的方式来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被较好的培养,教师可以应用如下的方法来教学:多媒体技术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得很快,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家长要配合学生的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除了在学校与老师接触之外,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家长。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孩子对此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在学校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数学教育,但学习数学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父母一起配合,开展家校教育。我们告诉孩子的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在生活中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知识,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家校教育协同开展,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效果更好。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科目,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逻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难,不能形成较好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的趣味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较好地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绪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3(11):90.
[2]韩子学,韩晖.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1):7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