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综述

2017-03-27王艺诺高志超

科教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情境

王艺诺 高志超

摘 要 自“创新教育”、“绿色教育”等教育新理念出台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外学者问题意识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为本人对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80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such as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green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bl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Keywords problem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1 国内研究综述

“问题意识”在钱学森所著《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初次呈现。姚本先教授最早对“问题意识”进行了概念界定。姚本先在《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一文中首先对问题与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后,许多学者纷纷对问题意识进行了界定和研究,他们的观点与姚老先生的颇为一致,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面对疑惑而进行探究的心理品质。

通过对前辈研究成果的学习,本人认为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疑惑、难题时,内心渴望寻求答案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单单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促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促使人们不断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循环动力。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会促使人们主动、积极地对世界进行探究。

经过教学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问题意识的研究具体到了学科领域。丁爱梅在《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提出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其对问题意识的解释继承了姚教授的观点。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心理品质,是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徐世德在《历史创造型问题的价值取向》(《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中强调了问题思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并以《南京大屠杀》一课为例,介绍历史实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文也是首次以实际教学案例形式呈现给大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广大历史教师明白该怎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吴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学园》,2014年第35期)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意识原因归纳为教师方面的不足,学生的懒惰与无奈这两个方面。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扔掉懒惰被动的学习习惯,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国内学者对问题意识的认知大多是相似的,在他们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从重要性和策略两方面进行展开。下面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汇总。

1.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1.1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臧媛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47期)中提到要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就是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徐世德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方法》(《历史教学》,2005年第500期)中运用问卷调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情况,认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主要归因于学生“不会问”。高中生由于心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极强的自尊心使他们害怕出错,这是造成他们不愿意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分数也成为了学生追求的直接目标。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正在逐渐减退,对历史一类文科科目的思考也微乎其微。李红花在《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指出强调记忆性的教学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历史学科在不经意中已被归类于“只需背诵”的科目。慢慢的学生也开始不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分配给历史的学习时间是非常少的,一些学生甚至于连作业都不去完成。可见,如今的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是微乎其微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学生因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进而导致他们没有找到好的历史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历史在他们心中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几乎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

1.1.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灵美在《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考试周刊》,2014第83期)提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具有问题意识习惯。我们所指的创新能力不是让学生像发明家一样去发明新事物,而是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特别是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比如老师讲到俄国沙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农奴制改革,这个时候学生能自行发现清末新政与农奴制改革的相似之处。通过自己的对比分析能够认识到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自带的先天局限性。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联系起学过的知识,这就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体现,则是其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应对学科问题,更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一生。

1.1.3 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孙建荣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文教资料》,2010年7月下旬刊)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要比被动接受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堂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的表现有多精彩,而是最终学生所获究竟是多少。课堂效率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获得有效的实现。要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课堂进行把控;另一方面,只有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才能被称作真正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1.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2.1 加强双基训练是基础

吴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学园》,2014年第35期)中强调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强化基础知识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又会促进个人知识水平的提升,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目前许多学校开展了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公开课,学生均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如此活泼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近乎“完美”的回答着教师的问题。试问如此“完美”的课堂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经调查显示,此类公开课大部分都是经过“彩排”的课堂,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会给学生带来多少收获。我们所提倡的新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并肩发展的课堂,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精彩课堂。刘彦华在《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础教育》,2016年第3期)指出学生若对知识点处于未知的状态,那他便不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拥有夯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关键因素,没有坚实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也是能是无意义的探究。

1.2.2 创造历史问题情境

佟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硕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问题情境。依据历史学科的特性将问题情境的创设分为史料创设法、跨学科创设法、矛盾创设法。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给学生“模拟”出历史中可能会出现的人或可能会发生的事,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来获取对历史的认知。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对而言是较为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师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应如何发现问题。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可以“身处其中”,站在历史的情境里去感悟和分析历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历史中的某个角色,在其角色中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一大困扰,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接触历史的舞台。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对历史进行探究。

1.2.3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现如今,许多学生都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这样就会缺少对历史的探究意识。杨兴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教改·教研》,2014年6月中旬刊)提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对历史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展示历史图片、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中学生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喜欢哪个学科就会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这个科目。由于歷史的学科性质,历史在大多学生心里以成为一门枯燥的学科。由此造成了学生提不起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不愿对历史进行过多的思考。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与历史产生碰撞,使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兴趣点。刘彦华在《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础教育》,2016年第3期)中指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一旦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启发便会增加对历史学习的热度,使其愿意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历史学科中。

2国外研究综述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运用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考利在《教会学生思考》一书中写道:“毫不夸张地说,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就是教育的全部。”也就是说,思考在教育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创新和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问题,便会失去创造的可能。威廉·詹姆斯在《问题解决》中指出:“问题意识是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对象。他能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求异思维、创造思维。”问题意识代表着个体自发对知识探究的状态,它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推动人们不断地追求着答案。

问题教学首次应用到学科领域,是在数学科目上。从20世纪末开始,国外的历史教育开始关注对学生历史技能的提升,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历史教科书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对知识实行问题探索。此后,各国的历史教育改革都开始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符合了“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旨在改变学生的“唯分论”,从而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情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新历史
消防意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