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助力学生成长
2017-03-27王丽群
王丽群
摘 要: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脉相承,是一个可以培养、塑造、维持的终身发展的过程。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中,从创设情境教学和教学评价中都可以积极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小学品德;核心素养;途径方法
以前,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期,有了新的教育流行语“学好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语的变化就是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它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它是一个可以培养、塑造、维持的终身发展的过程。我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中,从“创设情境,品味幸福的感觉”这一角度积极落实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品味幸福,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品德教师而言,积极落实核心素养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品德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明白品德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下表呈现的就是主题研究策略方法与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世界上的国家》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课程教学,彰显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研讨主题,通过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世界的广博与美好,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搜集资料,一件商品、一张照片、一张钱币、一本书、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等都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搭建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的平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具体细化。
本节课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读图识图、国旗连线、快速识记、名胜判断等,使课堂学习有了趣味性,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始终保持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乐学善学,诠释了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
曾记得有人这样说:“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學生重重的书包里带走的可能是教科书、学具,也可能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更重要的应该带走方法、能力、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例如,上课开始,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契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同学们一起跨越太平洋来到南美洲,在桑巴舞音乐的伴奏下,走进了被誉为“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巴西,热情奔放、美丽的巴西形象地展现在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上多次展示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喜爱世界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学习也体现了核心素养倡导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世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之,通过课上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教学,虽然并没有提到“幸福”一词,但是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幸福播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还可以在学科教育评价中落实核心素养。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是新时期青少年的风范”“你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发现的孩子”“你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老师肯定学生大胆发言,表扬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学生之间也是互相评价赞扬,还有课上老师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体现了“在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这一宗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关于“国际理解”这一育人目标,在其他学习内容中还会出现,只要教师把握住核心素养这一主线,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就能达到通过教育评价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
总之,“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将学科研究主题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究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努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