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课内延伸于课外
2017-03-27范升军
范升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小练笔;模仿、补
白、改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1—008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小练笔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是注重语文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一、行文优美处——指导学生模仿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有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可利用该文的明晰线索“远看景(壮观)——近看景(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叹(奇迹)”,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教师在教学生描写景物时,除了要求学生按游历的顺序描写外,还应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变化穿插于其中。这样一课一得,学生构思成文便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语言文字训练。
二、文本空白处——教会学生补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便能创设情境,使学生像一颗种子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意犹未尽处——组织续写、改写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学生的灵性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且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同样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例如,刚学完的《揠苗助长》这一课,笔者让学生们写一写,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回去后会和农夫说什么,农夫会有怎样的表现,故事的结尾会是什么?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来的故事真是异彩纷呈。
四、角色多元处——引导大家评价
一个好的课堂练笔,还得提倡开放性评价。练笔是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产物,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即使有相同感受或认识的学生,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迥异而富有个性的。只要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应当有民主的胸怀,大力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精神,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个性。评价的内容可以从遣词造句,段落结构,思想内容,插图体裁,人物性情品质等方面入手。
总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把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因素,那么今日的课堂小练笔,将会搭起明日的習作大舞台。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