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知人论世”教学的展开策略

2017-03-27常冬美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高中语文教学

常冬美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知人论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阐述通过截取作者的创作时间点、挖掘作者的情感线索、从作者轶事入手等方式展开“知人论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知人论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5-02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部分占一大部分,几乎整节课都在围绕作者的文本进行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而文本恰出自作者的内心,是反应作者心路历程、生平履历的一面镜子,但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受到启发或顿悟,从文本之处打捞作者的影像,以“知人论世”作为前提,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影像中提炼作者的一颦一笑。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紧扣教材,以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为载体对学生开展“知人论世”的教育。简而言之,作者是要了解的,作品也是要了解的,了解的顺序决定了解的深浅、快慢。作品是作者的艺术品,受作者的导向而发生变化,因此,首先要“知人论世”,然后才有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

一、截取作者的创作时间点,进行“知人论世”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时间和事件作用于作者内心,从而产生文学作品。作者的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对应一个创作时间点,在这一时间点上,都有触动作者内心的事件发生,或都有使作者内心震动的偶然或必然因素,这可被当做文学作品产生的导火索。从导火索寻觅下去才能看到文学作品,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理应找到这个导火索,找到使作者内心震动,作出如此文章的原因。这就需要将作者放在文本创作的时间点上。文本创作时间点并不等于作者生平履历。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在进入文本之前,要进行冗长的作者生平履历介绍,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实际上作用不佳。有些学生可能会将生平履历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但就是无法找到相应的创作时间点,就是无法从大量的成就及遭遇中挑拣出有关创作时间点的一些事件。学生觉得无用,自然就丢弃一边,这就造成学生知道一些作品出自哪位作者,但不知道该作者的身份,或者为什么写此篇。因此,教师要将作者的生平履历简约化,一篇文章只对应与此相关的创作时间点,以创作时间点上作者的遭遇来充作开启文本的钥匙。这也是“知人论世”,从一叶知秋。

以食指的《相信未来》为例,为什么取名《相信未来》,是因为这首诗写于遭逢狂风暴雨之际,作者不甘于希望破灭,便写下这首诗歌作为对自己的鼓励。那是什么让作者暂时绝望呢,又是什么让作者重拾希望呢。教师可以渐渐地引导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将作者放在作品创作的时间点,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在“知人”之后,可以准确地“论世”。这首诗作于 1968 年,此时正是“文革”时期,许多人遭受迫害,作者也不能逃脱被政治浪潮冲向农村的命运。当时,诗人已经对这场政治运动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使他更为痛苦,在失望、迷茫以及悲哀中挣扎。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理想和希望,在混乱的年代仍然写下《相信未来》鼓励自己,恪守对明天美好即将到来的承诺。

二、挖掘作者的感情线索,进行“知人论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连串的事件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作者亦然,一连串的幸或不幸之事件会再次锻造一个文学创造者以及其笔下的作品风格。这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作者的感情线索发生转折,转折是日积月累促成的。所以,“知人论世”的另一途径便是挖掘作者的感情线索,感情线索是诗文中的骨脉,赋予诗文以灵气。而感情所涵括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爱情、亲情、友情,甚至国家情,在这些情感面前,作者是融入其中的小角色,又发乎自己的小情感,或感伤或喜悦。找到感情线索,诗文相对来说也就脉络清晰,容易被理解。

以著名诗人杜甫为例,杜甫困居长安,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向贵人投诚,生活可谓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最后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軍。在这段时间内杜甫先后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来批判朝政、讽刺权贵。又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李清照只是一个小女子,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心怀天下”,虽然在词中也表现出亡国之恨,但主要还是抒发孀居之苦。她的情感线索来源于丈夫去世。假使丈夫在世,虽颠沛流离,也不会觉得如此之苦。这是由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特点决定的,从夫从子,但无夫无子可托的时候,便觉得格外的苦,况且深秋肃杀,百病缠身。简而言之,丈夫病亡是这首诗最主要的感情线索。学生想到痛失所爱,可能会对该词有更切肤的感触。也会读出该词对亡夫赵明诚深深的怀念的抒写。为了更清晰地找到此线索,教师可以将李清照以前的词拿来对比,以前清新可人,而这首沉郁凄婉。为了更好地拿捏这一感情线索,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查找有关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

三、从轶事入手,进行“知人论世”

轶事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最爱听的,因为它离奇和有趣。虽然失真,不能肯定确有此事,但也能影射出当事人的几分眉眼。换句话说,轶事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以人物的性格、志趣,甚至体貌为依据而进行的传说。所以,从轶事着手,也能获取一些真相的点滴。举个例子,韩信被吕后所杀,但在戏文中则是吕后用计,韩信用厨娘的一把厨刀自刎。这就是轶事,生动有趣,甚至离奇、不可思议,但它又以事实为依据,能洞察出真相的几分几毫。在这里韩信确实被吕后所害。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其身上也不乏一些轶事,这些都是后人或者同一时代人口口相传,“以讹传讹”而造成的,能更加突出作者的个性、性情,而其个性、性情又推动写作活动的产生,所以,要分析作品,就不能不提及关于作者的轶事,也不能不从中窥见作者的个性及性情。

例如在涉及鲁迅作品的时候,教师便要掺入一些关于鲁迅的轶事:“鲁迅是一个大零食控,最爱干果甜食类。有一次,鲁迅的一个朋友从河南带来一包糖,许广平告诉他这种用柿霜做的糖果能治疗嘴角生起的小疮。鲁迅宝贝似的将糖收好,可是还没到晚上,就忍不住又吃起来,还安慰自己说:‘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趁现在新鲜吃一点”。教师通过这则有失考证的小故事,改变学生通常将鲁迅本人与其文章同等对待的看法,学生看到鲁迅的可爱、本真,将鲁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看待,并放下芥蒂,在读鲁迅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再有抗拒和排斥心理。又如,由于家庭的变故以及变故后的人生经历,使得鲁迅自从小时候起就与下层人民十分紧密,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小时候的鲁迅有很多机会接触农村生活,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看戏,相互之间只有友谊,只有关爱、没有歧视,没有芥蒂。以致后来,鲁迅先生一生都将他幼年时期与农村小朋友之间朴素真诚的关系当做最美好的回忆而怀念着,从而创作了《社戏》、《闰土》等作品。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使教师不必强硬地将鲁迅文章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会自主地被鲁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进而投入阅读活动中。

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文章也是如此,知作者才能知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将“知人论世”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淑莉.训练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

[2]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8)

[3]曾丽珊.以生为本,让高中语文课堂“亮”起来[J].现代教育论丛,2010(6)

[4]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高中语文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