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质分析及培养途径
2017-03-27冉琰
冉琰
摘 要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林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独特的素养、精神、能力和品质,应从文化氛围、政策保障、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强化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关键词 地方农林院校 创新创业人才 能力要素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20
Abstract Facing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aims t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from literacy, spirit, ability, quality. Meanwhil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ining way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rom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policy support, course system, teachers team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ways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善社会就业现状的重要措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各高校目前的文化氛围、政策制度、教育环境、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地方农林院校与国家部属院校、地方其他类型院校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途径也不尽相同。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从2006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09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2010年学校将办学定位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2011成立了创业学院,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1 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背景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学术创业的办学使命,地方农林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业人才、开发和转化农林业技术的高地,在推动农林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类型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重要举措,是顺应现代农林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与国家“两创”号召相契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两创”号召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地方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号召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在内的人力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1.2 与现代农林业发展相契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①地方农林院校主动适应农林经济和農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现代农林行业创新创业人才,是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与深化教育改革相契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具有创新经济、教育经济、环保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特点。知识经济把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地方农林院校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素
区别于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地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浙江农林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具体来说,其特质包括:
2.1 素养:政治、科学、生态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农林院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树立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影响的了解程度。生态素养包括树立生态危机意识,自主学习生态知识,注重生态效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核心内容,浙江省提出了建设“两美浙江”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浙江农林大学致力于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2 精神:崇学、创新、创业
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首先要培养崇尚学习、尊重知识、重学善思、追求真理的人才。“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浙江农林大学“求真敬业”校训的重要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所大学欣欣向荣,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精神是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精神,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业精神指具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开创精神,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具有创业精神的师生是浙江农林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主体。
2.3 能力:专业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
专业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就是专业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包括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专注力、思维灵活性、思辨能力和学习成就感等,具备专业学习能力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就是把学到的应用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或在生活中实际使用所学到的应用知识,把所学到的应用知识与社会实际运用结合到一起。创新创业能力是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主要是科学创新、学术创业能力,能实现通过智力换资本的能力。
2.4 品质:肯干、实干、能干
肯干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有事业心;实干即讷言敏行,心志刚毅,有责任感;能干即技能精湛,道器兼备,有创造力。自1958年建校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始终遵循自身的学科特色和行业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优秀品质。在提倡真抓实干、勤政务实的政治环境下,地方农林院校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应该秉承和弘扬敢于担当的勇气、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制度的出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环境,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地方农林院校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从氛围营造、政策保障、课程培养体系、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营造敢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农林大学结合学科专业属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围绕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以“生态、学术、创业”为主题的文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工作重点,积极营造以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为积淀、生态和创新创业文化为载体、文体艺术活动为重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报告、讲座、科技作品展、学科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3.2 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保障
为对接国家、省委鼓励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浙江农林大学出台了《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素质奖励办法》等制度,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创新创业训练、人文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所取得的,体现了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优秀成果,经二级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认定后奖励相应的学分和奖金,其中学分包括科技创新类学分、人文素质类学分和职业技能类学分等。经答辩与审核,只要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学生创业实践报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均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3.3 构建创新創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地方农林院校要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分析课程、创新创业实践体验课程。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专业课和通识课,专业课由二级学院审核,主要形式为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环节,通识课由学校教务处审核,主要形式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校本创新创业课程和普适性的创新创业学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学院以“未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学习,系统学习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参加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重大实项目。
3.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队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注重加强具有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和较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理论型”导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熟练掌握学生性格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等软件工具;“实践型”导师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熟悉企业运行管理和市场调研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浙江农林大学一方面加强开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把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适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聘为指导教师,结合教师个人的科研、教学、学术创业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同时,把国内成功的国企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校园,请他们担任创业导师,传授学生直接的创新创业经验。
3.5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光靠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多加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有“一园、一市、两赛、三项实践、四级训练”,一园即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一市即校内交易市场,两赛即以校外“挑战杯”和校内“东湖杯”为主,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竞赛,三项实践即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四级训练即国家、省、校、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搭建不同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活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综上所述,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高校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益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建立了6000余平方的创业孵化园,已有36支师生团队入驻,其中6家已获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认定。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等专项,累计已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践项目、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业培训与宣传等工作。资助校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1000项,其中有251项获省新苗计划项目资助,100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60余项获校级以上创业竞赛奖项。创业教育基金学生受益面达5000多人次,遴选校内外创业导师120余人。涌现了大学四年获得各類专利150项的“专利哥”张业放;全国创业就业优秀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嘉善县美华水产养殖场场长杨珍;从大三开始边读书边开网店,用了一年时间从300元赚到300万元,荣获“2010年浙江省十佳创业大学生”、“2011年度南湖百杰暨嘉兴市创业新苗奖”等荣誉的宋雅丹;立志成为新时代农民,创办新青马农场的唐海峰;致力于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创办木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胡九重;利用家乡资源,实现创业梦想,创立临安阿塔米热斯农产品商行的阿力木江?买买提等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当然,由于国内高校创业实践历史较短、地方农林院校资源受限等因素,在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培养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探索和完善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EB/OL].(2008-01-30).http://www.gov.cn/jrzg/2008-01/30/content_875066.htm.
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5/13/content_9740.htm.
参考文献
[1] 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9):43-44.
[2]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
[3] 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6-8.
[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EB/OL].(2015-06-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