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川江风物
2017-03-27陶灵
陶灵
沙罐
川江木船开头(起程)前,驾长(掌舵者)在船头备好香盆,插上一对蜡烛点燃,又引燃一叠黄表纸,在空中舞动几下,再点上3炷线香。线香没有竹芯,燃时长,寺庙里常用来燃香计时。燃烛烧纸点香后,驾长手捉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用刀在鸡脖子上慢慢一拉,刀两边都必须见红,鸡血一下子涌出来,一根线似地滴在船头。
当大公鸡挣扎着一声毙命,驾长便赶紧用手捏住它的嘴壳子,不让它再发出声响,直到完全断气后才丢在船板上。川江行船宰杀公鸡占卜时,有“一声福,二声祸,三声四声船要破”的禁忌,而杀鸡刀两边沾血,预兆这趟水(本航次)会有财喜儿(财运)和平安。
木船解缆离岸,桡胡子们(川江船工)放响几挂鞭炮,抓一把大米,撒在整只船上。
那只完全断了气的大公鸡,在船开头时,烧火(做饭工)已把它打整得干干净净,炖在了鼎罐里。炖个八九分熟,捞起来,扯成八大块,船上的人个个都有份。号工吃鸡头,号子喊得像公鸡打鸣一样高昂;鸡屁股留给后驾长,好掌握全船平衡;翅膀分给划桡,奋力在船舷两边划动;鸡腿让给打桩,求稳当、有力;鸡肠子、鸡爪子派给头纤和纤工,纤绳长长不断,纤工的脚丫子深扎在沙滩上,一步一稳……这是吃“鸡八块”,也叫“开船肉”,吃了开船肉,桡胡子们都勤快,不偷懒。
香纸敬神,鸡血压邪,鸡肉实实在在填进了桡胡子的肚皮。川江险恶,下一次的“开船肉”,大伙儿也不知还有没有这个口福。
出川的木船,到了码头后,船老板有时连船带货都卖了,自己坐着滑竿沿三峡栈道回四川。桡胡子领了工钱,都只有走路回家,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开始大家一块走,到后来往往走散了。一个人在路上千万不能生病,不然死在他乡也没人知道。
有时候,出川的船只在险滩打皮(翻沉),淹死的桡胡子变成了孤魂野鬼,捡了条命的,一路上背着沙罐讨饭回家。沙罐装得多、讨得多,既当碗又当锅,饭与菜合汤合水装在一起,一顿吃不完,留着下一顿。如果凉了,架在几块石头上,捡点柴草煮热,边煮边哼:“一出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背个破沙罐。”
青滩
三峡青滩有上、中、下3个滩头,上滩像一道门坎,把航道分成了两截。
川江的鱼都往上游,喜欢斗滩,也善于斗滩。每到初春,鱼儿成群结队冲过下滩和中滩后,却很难冲过上滩,聚集在门坎下的江面长达二三十米。青滩人来到这里舀鱼,每人轮流舀99网,网网都不落空,舀了100网就“白舀”了。以前乡村的人用松节棒或菜油、桐油、煤油点灯照明,青滩人舀的鱼多,熬了鱼油点灯,满屋子都是鱼腥味。
下水木船过青滩,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要请当地滩师放滩。滩师都是青滩人,自幼跟上辈人学放滩,身怀绝技。重载木船放滩时不能直行,在上滩门坎悬空时会被拦腰折断,要横着放下去。据说上游山民天旱求雨后,把捆扎的稻草人丢进江里去见龙王,顺流漂到青滩,被横着冲了下去,竟然在水里一上一下地始终不沉,滩师从中得到了启发。
尽管有身怀绝技的滩师把船横着放滩,但仍不能完全免除灾难。青滩水位很低的时候,在江边不时可以捡到沉船上冲散的金银元宝。有一年,逢青滩百年来水位最低,青滩人还从江中捞起大量的金属砖和紫铜饼,从上面铸的文字判断,是清代贵西道献给朝廷的贡品。
在青滩舀鱼、放滩、拉纤的人多了起来,慢慢地這里形成了青滩镇。
孤魂灯
一根长长的南竹竿,标直地竖立在三峡一个个险滩的崖边,竿头高悬着一盏油灯,千百年来的每个夜晚,孤独地点亮在荒郊野岭。它并不给行船指引航程,自古三峡不能夜航,它只是一盏孤灯,照不了多远,也不可能为夜行者添亮。
油灯吊在一只木滑轮上,添油的时候,用绳子放下,加满油,再拉上去。峡江里有风,也有雨,竖竿人做了一只“人”字形的木盖,罩着油灯,吊在竹竿上就像是一只小小的房子,随风摇曳,更显清冷与孤寂。
川江滩险水急,泡漩翻滚,随时随地都会吞噬行驶中的船只。可怜的桡胡子葬身江浪后,常常连尸首都捞不到,他们的魂魄自然回不了家,成为孤魂野鬼在三峡里游荡。
“头七”的夜晚,亲人从家里提来灯油,点亮这盏孤灯。灯竿下有一个石块垒砌的香龛,人们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呼唤魂魄。做这种事的都是女人:母亲和右客(下川江一带对妻子的俗称),声音悠长、凄凉、哀婉,在峡江里传得很远很远:
我的儿呀!回——来——哟——
我的男客也!你回——来——呀——
游荡的魂魄听到亲人的呼唤,从远处寻着声音飘来,看见那盏孤灯,就能回家了。这孤灯是孤魂野鬼的航标灯,三峡人称它“孤魂灯”。
相传巫峡里一个17岁的女子,结婚第九天,男客(下川江一带对丈夫的俗称)横背着棕包(用棕垫卷裹被盖)跟船出峡了,然后再没有回来。每年男客的生卒忌日、清明、七月半,她都要来到竖竿的山崖,点灯烧纸,呼唤男人的魂魄,久而久之,这崖被叫做“望夫崖”。
“红船”
川江的各个险滩下,停靠着一种叫“木划子”的小木船,船身漆成朱红色,川江人称为“红船”。船上的桡胡子和水手也头裹红帕、身穿红衣,连吃饭的筷子都是红的。
川江滩多水险行舟难,遇有船只出现险情,红船立刻划上去,搭救落水的桡胡子和乘客。大约390年前,峡江里一个叫周昌期的父母官,想到这个救人的法子,拿出自己的俸禄,建造了两只小木船,设在归州城的吒滩,成为川江最早的救生红船。
红船上的桡胡子划船技艺娴熟,水手个个健壮、精明,他们驾船与救人,各尽其责,工钱由官府造册发放。被搭救上岸的桡胡子或乘客,身无分文,官府便发给回家的盘缠。清代的川江,一只只红船在险滩上穿梭忙碌。第一个驾驶轮船在川江航行的英国商人兼探险家立德称,在中国官府机构中红船最忠于职守。百年前,一位英国女画家也曾赞叹:他们看上去特别帅……勇敢而值得信赖。
救生红船因为醒目才漆成红色,也因为鬼魂惧怕红色,可以压邪、壮胆。红船不时从江里捞起一具具尸首,那些没人认领的成了孤魂野鬼,官府出钱买口棺材,葬在岸边。三峡沿岸一带,官府购买了多处义山,作为葬尸的坟地。
青滩的义山坟地前,青滩人捐建了一座三层白色宝塔。塔前竖立的竹竿上吊一盏孤魂灯,招唤飘散的魂魄,那座三层白塔便为野鬼超度,让其早日投胎人世。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周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