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2017-03-27贺泉莉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并就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教学的设计理念、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手段及考核方式展开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22-02

心理健康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应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指导下,采取项目化教学。本文就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教学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手段及考核方式展开分析和阐述。

一、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更应该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知,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为目的的知识性目标;第二,情,以感受心理健康重要性,建立情感层面心理保健意识目的的情感目标;第三,意,以技能技巧的应用,提升心理保健的意志力为目的的意志目标;第四,行,以良好习惯和积极行为生成,能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行为目标。这就要求心理健康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强调情境性、生活化、体验性、实践性。教学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注重实践和过程,注重参与和体验。

项目化教学是教师以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以一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学生通过个人或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是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而产生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卷入”到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能更真实地面临各种现实状况,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素质养成”为一体,学生通过“做项目”而“學技能”进而指导“新行为”,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做的过程和观看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从而为自己积累教学资源,教学相长,与心理健康课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应以心理理论为依据,以项目或活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纽带,以实现积极观念内化,积极行为模式的生成为目标,应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塑造。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首先应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而不是系统性或学科性,课程应基于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开发来设计,以正向引导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需要够用为度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普查的数据、咨询中的共性问题以及专业、生源地等方面等来进行学情分析,选择学生最需要和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话题。注重自我探索、职业素养、人际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化的项目中,让学生在对项目的分析、实施和总结中,促进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聚焦积极品质生成和内化,完成心灵成长,达到学习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要求,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将项目化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社会三大模块共9个专题,具体安排见表1。

四、高职心理健康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及实施手段

根据心理健康课的授课目标,“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结合大部分高职院校上课的实际情况,即大班合堂授课的课堂形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灵活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心理游戏、心理测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践学习,任课教师都要在授课目标的指引下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融入体验。比如,在“适应”这个专题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去帮助新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生活中“不适应”问题,授课老师可以采用“七嘴八舌”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头脑风暴,说出进入大学以来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为引导讨论的积极性和问题解决导向,需要进一步头脑风暴,引导每个学生做“智囊团”,要求每个小组针对每个问题至少列举出三种解决方案。训练学生积极正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聚焦于问题解决,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分享心灵体验。将深沉的理性的自我进行外化的感性的表达,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体现,也是叙事疗法的一个基石,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想法,享受到分享的乐趣。比如,在“自我意识”这一专题,教师可以设计经典的心理活动项目“20个我是谁”或“乔韩窗口”,并且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训练学生自我表露的胆量和勇气,增强自信。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升华体验。比如在“情绪调节”这一专题中,讲授情绪调节方法内容时,可以设计行为训练,教学生学习“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让学生通过逐渐的、有序的肌肉先紧张后松弛的训练切实感受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差异,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变通使用。在讲到“挫折压力”这一专题时,为促使学生学会正视压力笑对挫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身边榜样人物,来挖掘负性事件的积极因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做”的过程,从而达到心灵的成长。

积极心理学理念特别注重对及时的内省与反思,强调让学生感受来自老师、同学即时的肯定。因此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教师多利用积极的正面的案例,多进行积极的正面的体验和训练。如讲到情绪时,主讲积极情绪,少谈负面情绪和情绪障碍问题;在讲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容、理解、感恩等,少谈人际矛盾和不和谐。在与学生沟通时,多用资源取向、SFBT和叙事疗法的语言模式,比如,“请讲述一下什么事情让你一直努力不肯放弃”,“看起来你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请问,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你打算如何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呢”等问题解决模式的积极导向的问句。

五、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但心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抽象的、内隐的、难以量化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考核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维度、单一指标、静态性的,应该制定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相对动态的考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领悟和行为表现,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课程考核应该多元化,必须加入过程取向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上也是类似的做法。即学生的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且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更大。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含参与分享的表现、项目产品的质量、上课出勤情况等。同时在平时成绩的不同环节中,加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这就实现了心理健康课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标准,注重了教学的过程性和学生的成长性,与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开放性、体验性等特点相融合。

【参考文献】

[1]段元梅.体驗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

[2]杨通宇.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6(2)

[3]方可,梁丽.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课题(20161C101);2016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162210)

【作者简介】贺泉莉(1983— ),女,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项目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刍议项目化教学法在本科动漫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众筹模式引入工业产品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