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彼岸
2017-03-27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痛苦都源自“过去”和“未来”——或是对过去的懊悔、愤怒,或是对未来的恐惧、焦虑。未来是未知的,“死亡”又是我们必然面对的终极未来,也是生命最大的未知数,人们难免惴惴以待之。因此,自从有了生命意识后,哲学家们就一直不懈地探究死亡,梦想着为人类解除对未来、对未知、对死亡的恐惧。
怎样面对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所有活着的人都没有“死”过,无法了解死亡的情形。基于此,儒家学者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了回避的方法。他们淡定地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不语怪力乱神”。细细品味,这种平静和理智之下,其实掩藏了对死亡的迷茫、无奈和闪避。
庄子对死亡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果说人行途中,冷不丁地遇到死神,儒家的做法是说一句“哼,我不认识你”,然后斜刺里走开,那么,庄子是含笑迎上,与死神深情拥抱,然后携手而行。死亡在他眼里,既不可恶,也不可怕,可以被理性地接受、对待。
庄子审视生命:百年之前谁是我?百年之后我是谁?既然“我”本来是“无”,现在生命重归于虛无,“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不过就是像四季更替一样普通的事情罢了。这就是庄子所谓的“生死齐一”。
万里之外的古希腊,几乎在同一时期,也诞生了与之相似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说:“人如夜间之光,时明时灭。”哲人们的心有灵犀,或许只因为人类的心灵被死亡问题弄得焦渴异常,急需这种思想的滋润。对死的看法,折射出的是对生的态度。看淡、看透、看穿死亡,可以使生命摆脱束缚,轻装上阵,更平静、更坦然、更乐观地生活。面对生命困局,尤其是面对衰老、疾病、死亡的困扰时,我们也不妨邀请庄子陪伴在侧,让他赠予我们破解精神困局、渡过心灵难关的力量。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①吊之,庄子则方箕踞②鼓盆③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④老身⑤,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⑥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⑦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⑧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⑨寝于巨室⑩,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注] ①惠子: 庄子好友,姓惠名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②箕踞: 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③鼓盆: 敲击瓦缶。盆,瓦缶,古时一种乐器。
④长子: 抚养子孙。
⑤老身: 相伴偕老。
⑥概: 通“慨”,感触哀伤。
⑦芒芴: 通“恍惚”,若有若无的样子。
⑧相与: 一起。
⑨偃然: 仰卧安息的样子。
⑩巨室: 巨大的房间,指天地之间。
11噭(jiào)噭然: 哭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