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教学研究
2017-03-27曹斌
曹斌
(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仅是高中数学,所有科目的教学都普遍开始运用导学案。导学案的运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归纳总结等,提高了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流教育思想,是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在实践教学中也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结合实践经历,浅谈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教学
导学案是一种对于课本知识的迁移,应实际需要做出数学课本二次创作,旨在通过导学案运用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目前倡导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而自主学习则是重要的教学手法之一,导学案的使用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会运用得更加广泛,因此,对于导学案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我国高中数学中导学案应用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导学案能够充分发动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动力。虽然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仍然有教师固守成规,坚持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运用导学案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之后的教学手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令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
就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使用导学案的优越性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导学案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的情况,这都是由于导学案教学仍处于发展初期状态。在实践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导学案教学,总体上看,导学案教学效果有两极分化现象。
二、优化高中数学导学案创新应用具体措施分析
1.优化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分层教学
导学案是课本的二次设计,让教学跳出了原有框架,给予了教学更多创新与自我发挥空间。使用导学案主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首先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上课内容进行了解,以及完成相关的练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参与度不高,这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高。使用导学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在学习新知识时,使用导学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更高。
在使用导学案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基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分层现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立梯度目标。对于班级数学后进生需要降低要求,同时让尖子生能够有所提高。学习目标的确立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明确方向,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刺激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用导学案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课前自我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按照导学案设计教学环节,这有利于唤醒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记忆,对比自我学习与教师授课的不同,发展自我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与漏洞。以正弦定理的学习为例,设计分层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需要掌握与了解的知识内容有:掌握正弦定理内容、证明方法以及解决相关三角问题。对于尖子生,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变式训练。
在导学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规律的总结。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是高中数学学习还是其他科目,学生都要学会进行规律的总结,这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了解与记忆。在进行典型例题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总结,对于规律总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达到共同学习、互补长短的目的。
除了基本导学案设计,也有许多导学案的创新运用,比如,令学生进行导学案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进行重难点的划分,甚至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在教学之后进行指导与纠正。除此之外,教学还需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加深教学内容的印象,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学生还可以对课堂提出建议,这也为教师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导学案发展较快,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之后,导学案教学的优越性能够更大地被开发。
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影响着教师教学手法的改变,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对他们以后长远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工作重心应该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倾斜。自主学习依赖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推动,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让学生尝试探究学习的乐趣,通过自己努力体会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李强.高中数学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赵建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