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前行

2017-03-27张正

音乐爱好者 2017年3期
关键词:葡萄牙乐章作曲家

张正

路易斯·德·弗雷塔斯·布兰科(Luis de Freitas Branco,1890-1955)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葡萄牙较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青年时期曾在柏林与巴黎学习音乐,并与德国作曲家英格尔伯特·洪佩尔丁克(Engelbert Humperdinck)共事。虽身处欧洲音乐艺术的中心,并接受过全面而优秀的德奥音乐教育,但身为一位与葡萄牙皇室关系密切的贵族,布兰科在继承理查·施特劳斯、安东·布鲁克纳等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风格的同时,也执着地坚守着根植于葡萄牙人心中纯粹的天主教文化。

葡萄牙国徽中的五个蓝色盾牌上各有五个白色圆斑,代表着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的五个伤口,这是基督的殉难像。二十五个白色斑点,再加上五枚蓝色盾牌,而得三十,这正是犹大出卖基督换取银币的总数。悠久的历史流淌于葡萄牙的每一个角落,出生在里斯本的布兰科同样将这样细致入微的传承融入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本期Naxos发行的专辑收录了由葡萄牙指挥家阿尔瓦罗·卡索托(Alvaro Cassuto)指挥、爱尔兰RTé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布兰科的三部作品,分别是《第二交响曲》、《阅读格拉·戎克罗之后》(After a Reading of Guerra Junqueiro)和《人造天堂》(Artificial Paradises)。

《第二交响曲》是布兰科早期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前辈的影子,也可以听到他对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继承。第一乐章由庄严高耸的齐奏作为开始,模进上行的音阶不禁使人联想到神圣肃穆的教堂。而后缓慢的引子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这一旋律不仅出现在第一乐章,在其余的三个乐章中也均有出现,并作为末乐章庄严的结尾不断地诉说着作曲家坚定的信仰。在引子之后,第一乐章开始了两个主要主题的陈述:一个是轻快朦胧、在如云般的弦乐衬托下的木管独奏,另一个则是庄重沉稳、富有感染力的乐队齐奏。两个主题仿佛是布兰科对自然风光悉心的描绘以及对圣母玛丽亚虔诚的祈祷。乐章的中部缓慢而宽广,是对前面主题的变奏,音响较轻但深沉厚实。随后的部分是对两个主题的再现,依然开始于木管的低吟和弦乐的震音。乐章的尾声不断回荡着上行的旋律,音响从高耸变得越来越紧张,打击乐的加入更使听者愈发不安。在这样不安的情绪到达一定高度时,明亮的木管响起,好像曙光照进黑夜,乐曲随即结束在这一缕曙光之中,毫不拖沓。

第二樂章为慢乐章,来自于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如水般安静地流淌,无需过多的修饰与变化。不同的乐器在分别诠释这一相同的主题后,音乐进行至轻快活泼的插部,开始出现变化,不仅仅只有柔和与轻快,严肃随之而来。这样的情绪一直保持到主题再现,主题齐奏之后变为大提琴深沉的独奏,最终由木管安静地将音乐带入尾声。

第三乐章中“云状音群”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可以说是布兰科对布鲁克纳最直接的继承。在安静的弦乐震音基础之上,主题旋律随之出现,这样由弱至强的不间断的震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塔古斯河中湍急的暗流。乐章的中部虽然极其短小(在时长约十一分钟的谐谑曲中,中部大约只有一分二十秒),然而却极富田园气息。紧随其后的震音持续不断地奔流,直到乐章的结尾才短暂地再现了中部主题。

第四乐章可以说是对全曲的回顾,或者说是对格里高利圣咏主题的庄重演释与升华。乐章开始于较慢的速度,之后逐渐加快,出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主题旋律。而在乐曲中部,作曲家使用小号庄严地演奏出格里高利圣咏主题。最终,乐曲在宏伟的格里高利圣咏旋律中结束,管乐如号角般奏响,仿佛是在神圣教堂中的回响。乐曲的整体结构在第四乐章中得到完美而高度的统一,一切都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主题中得到支撑,正如一切都在作曲家的信仰中得到慰藉一样。

专辑中的第二首曲目《阅读格拉·戎克罗之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音乐开始于连续的颤音,进而是乐队的齐奏和弦。在一个由低音大管演奏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旋律之后,乐队齐奏出了《蒂尔的恶作剧》主题。随后,小提琴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旋律线条悠长唯美,音乐也随之安静了下来。当乐队齐奏再次进入后,乐曲达到第一个高潮。第二次“蒂尔”的主题由单簧管吹奏,在此之后同样是乐队齐奏。然而这次齐奏停顿后,引出的是理查·施特劳斯另一部作品《唐璜》的旋律。格拉·戎克罗(Guerra Junqueiro,葡萄牙诗人,1850-1923)曾写过名为“唐璜之死”的诗歌,这也是作曲家引用《唐璜》中旋律的原因之一。音乐在极弱的音响中悄然结束,如同梦境的终结,因此作曲家在标题后标注了“幻想曲”。

专辑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人造天堂》,也是作曲家最具“葡萄牙风格”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第一次与葡萄牙传统音乐的结合。音乐整体速度较慢,具有神秘感的色彩,这样的神秘感来自于乐曲调性的不统一——乐曲采用了多调性的手法。乐曲开始于弦乐齐奏,在钟琴不时的装饰中不断推进。管乐进入后,作品开始走向恢宏与壮阔,如同对天堂无尽美景与雄伟的描绘,单簧管奏出的长音更是凸显了这样的画面感。在管乐勾勒出轮廓后,作为衬托的弦乐随之奏出美丽的主题,将音乐带入高潮。而后,作曲家没有继续扩大音响,而是用钟琴空灵的声音,加以弦乐轻微的装饰,恰到好处地将听者带入“微观”的世界,不仅有宏伟,还有灵动,音乐的主题也变为了由颤音组成的四个音。在此之后,音响逐渐扩大,在第二个高潮之后,音乐开始走向晦涩,最终在暗淡的小号和木管中结束。

这部作品在调性布局与和声布局上与布兰科以往使用的传统和声不同,这也是葡萄牙音乐史上第一部使用多调性技法的作品,其意义非同一般。另外,作曲家使用钟琴、竖琴等乐器空灵的音响来营造一种“假象”或者“幻境”,以此暗示“天堂”,同样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过,乐曲的最后却走向了晦暗与不安,也许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人造”天堂看似美不胜收,却与天主教中“真正”的天堂相悖。正如标题中的“坚守”所言,布兰科虽然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多调性等现代作曲技法,但他的音乐所要表达的依然是信仰与宗教,依然是根植于葡萄牙人心中纯粹的天主教文化。

葡萄牙古典音乐似乎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我经多方查阅仍收获甚微,因此对布兰科作品的评析也许并不全面。不过,在这样一位执着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对于天主教文化的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猜你喜欢

葡萄牙乐章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葡萄牙KOI餐厅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The Hardest Language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作曲家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