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体育人类学研究

2017-03-27刘文燕

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剑河县黔东南州村寨

王 振 李 勇 刘文燕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体育人类学研究

王 振 李 勇 刘文燕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引入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以村寨体育舞蹈为研究个案,对黔东南苗族水鼓舞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人类学解读。结果表明:苗族水鼓舞是祭祀性的体育舞蹈活动,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其功能从祭祖、娱神转变为表演、娱人;目前面临传承危机。建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和利用苗族水鼓舞,保护传承人,加大引入学校体育覆盖面,将其打造成剑河县的体育旅游精品。

民族传统体育 水鼓舞 体育人类学 苗族 黔东南

黔东南州剑河县大稿午村流传着一种祭祀性的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2005年被贵州省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鼓舞是一种融水、鼓、舞于一体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是苗族同胞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和村寨平安的原生表达。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随着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影响力逐渐扩大,近十年苗族水鼓舞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唐丽香从艺术舞蹈学的角度分析了苗族水鼓舞的动作形态、发展现状和文化魅力等。[1]屈植斌等对从古典村落体育角度研究了苗族水鼓舞。[2]吴一文从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和原始崇拜等角度研究了水鼓舞。[3]课题组引入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以“村寨”为研究视角,以“村寨体育舞蹈”为研究个案,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视角,深入苗族水鼓舞传承地——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开展田野调查,探访苗族水鼓舞传承人吴定理先生,透视“微观社会”里的体育舞蹈文化现象,对黔东南苗族水鼓舞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与分析,剖析其历史渊源、动作特点和传承现状,从而展现黔东南民族体育舞蹈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

1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起源

苗族史就是一部艰苦迁徙的血泪史,根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经历五次大迁徙,据传剑河县革东镇一带是较早定居的苗族村寨之一,据民间资料,苗族水鼓舞约有500多年的历史,苗族水鼓舞起源于两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因村寨久旱不雨,大稿午村的苗族老祖公告翌仲,在寻找水源时发现干涸的河渠里有个地方泥土湿润,便在此为村民挖井找水源,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家人寻找无果,却发现有垮塌的水井,子女伤心欲绝,决定等天亮寻出告翌仲的尸体埋葬,但当晚告翌仲托梦给子女说:“我找到了水源,但不幸发生了意外,被倒塌的泥土掩埋在这里,这地方很好,我愿在此长眠;以后村寨再遇干旱,你们便要到这里上香纸和踩鼓祭奠我,我会祈求老天下雨缓解旱灾……”,第二天子女遵照老人的遗愿和全村人民带香纸去坟墓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缓解了旱情,村民们在水沟里踩鼓庆贺,相沿成俗,流传自今,那地方就是现在起鼓的地方。

第二个传说是某年大稿午村久旱,河水都断流了,但在寨脚有一潭未干的水,引来孩子戏水,却发现潭中有两龙相斗,随后大雨降临,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后来这里就变成现在水鼓舞起鼓的的地方。

2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演变发展

2.1 原始苗族水鼓舞的文化内涵

原生态的剑河苗族水鼓舞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只在祭祖当日——水鼓舞节才能跳,分两次举行。第一次是“起鼓”仪式,是水鼓舞的核心部分。在阴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的第一个丑日,人们身着衣裙、带着斗篷、披着到蓑衣、穿着草鞋、挑着箩筐、抬着木鼓挨家挨户讨香纸、酒、肉和鸭子,并将香纸、酒、肉和鸭子放在箩筐或挂在扁担上,结队到告翌仲老祖先死的地方——起鼓地祭奠他。

“祭祀”庄严隆重,首先由一位有威望的老人衣着苗装右手执刀,左手提鸭,一边杀鸭,将鸭血洒向四周,一边吟诵祭词:“你生是我们的公,死后变成龙、变成雷公,祈求上天……”舞者焚香烧纸,以祭祀天公和祖先;后便在河边共同聚餐饮酒,由两名男子用石块或木架在河中央架起木鼓,由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熟练鼓手敲鼓,即为“起鼓”; 接着本村男子身穿女子的衣裙、披着蓑衣,跟着鼓点,或赤足或脚踩草鞋“踩鼓”;最后的“狂欢”,女子也参加进来,或是拊水掷泥嬉戏,或在河岸唱飞歌助兴,整个仪式庄重神圣。

到了第二个丑日,全村老少男女再到坝子里踩鼓,相邻的剑河、台江、施秉等地数十个村寨的群众都身穿着苗族盛装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持续三天,第二天最热闹。鼓手敲击踩鼓坪中央的木鼓,人们围而舞之,少则三四圈,多则六七圈,其中内圈大多是姑娘和新媳妇,在活动中展示着自己的盛装,其次到穿着长衫、带着墨镜的中老年人,再次最外围的是青年男生身着布衣,还有几岁的小孩跟紧其后参与踩鼓活动。其间姑妈还须挑着鸭子和酒等礼品回舅家来祝贺,并且一起参加庆祝踩鼓活动。早期节庆上还有赛马、斗牛等体育活动,现在会组织篮球赛等,少则万人,多则数万人。

2.2 苗族水鼓舞的动作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4]。苗族水鼓舞也不例外,它与苗族宗教信仰、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苗族水鼓舞不断发展演变,苗民将以踩、跳、转体、跨步、跺、扭胯、摆手和追逐打闹等形式为主的耕田、插秧等原始的生产动作反复的模仿与改造,形成了今天水鼓舞的原始雏形[2]。苗族水鼓舞将体育、艺术、农耕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动作大胆狂野、粗犷豪迈、激情飞扬,场面壮观,具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是一种民俗体育资源。[5]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民族习俗的限制只在祭祀活动和水鼓舞节才跳。

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思想的侵入,水鼓舞打破了原来的习俗,随时可以进行表演。从早期局限于本村本族到外族、外地的游客,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跳。从以前的“祭祖”“娱神”转变为如今的表演“娱人”不断走上表演舞台,把它独特的舞姿风味传播到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2.3 现代苗族水鼓舞的发展情况

课题组田野调查发现,目前剑河县大稿午村水鼓舞除水鼓舞节开展外,每逢传统佳节都会组织水鼓舞活动。因县城搬迁,革东一带交通越来越便利,如表1所示水鼓舞不断走上舞台,为剑河赢得很多荣誉。因此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政府把水鼓舞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向外推广,成为剑河的原生态品牌和名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得到世界各地记者、游客的好评和关注。使水鼓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发挥,很好地促进了当前水鼓舞的保护和发展。水鼓舞被当地人民创编成体育舞蹈,在县城周边广场踩鼓传播,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得以传承。

表1 水鼓舞历年获得荣誉统计

2.4 苗族水鼓舞进校园情况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积极倡导,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前进”是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主要方针[6]。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黔东南州,多年来大力倡导民族文化进校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传承效果,获得了各界人士认可。目前黔东南州剑河县已有两所中小学将苗族水鼓舞引进校园,融入体育课堂。2007年剑河民族中学帅先将水鼓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根据水鼓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编写教材,进行水鼓舞校本课程开发,并在课间操和校运会推广普及,并将水鼓舞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文艺表演活动。苗族水鼓舞在剑河民族中学得到了大力传承,由于政府重视,2010年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也相继将苗族水鼓舞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在大课间推广普及。

3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传承困境

3.1 水鼓舞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传承人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的首要环节[7]。剑河水鼓舞传承人吴定理已经73岁,水鼓舞传承人呈老龄化。随着社会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 经济发展,外出打工青年日益增多,带来开放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体育活动和现代舞蹈。加上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外来文化不断浸入,传承人开始出现断层现象。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村寨有大部分的轻年传承意识淡薄,越来越崇拜外来文化,喜欢现代体育健身舞蹈,不再愿意去踩水鼓舞,给水鼓舞的传承造成很大隐患。水鼓舞节的保存造成严重威胁,对其进行原生态保护已迫在眉睫。

3.2 传承资金短缺

虽然黔东南州剑河县政府每年都向大稿午村投入苗族水鼓舞发展专项资金,但投入资金极为有限,当地虽然已有两所学校把水鼓舞引进校园,但覆盖面和传承的力度还很有限,学校还是将水鼓舞作为特色项目来开展,并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的传承影响,今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任重道远。

3.3 原生态的表演场地遭到破坏

苗族水鼓舞是一种水中起鼓,坝上踩鼓的祭祀性体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剑河县进行了整体发展规划,搬迁到革东一带,大稿午村也被列入规划范围,原生态的祭祀场地进行了现代化升级改造,很多原生的文化相继消失,现代和商业韵味逐步引入。

4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传承对策

4.1 保护文化传承人

剑河县大稿午村主要靠家族传承和公开展演等形式把水鼓舞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出来。苗族水鼓舞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承上启下的继承者,肩负着普及苗族水鼓舞文化、培养接班人等文化传承重任。目前苗族水鼓舞正面临濒危境地,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资,用于文化宣传、非营利表演活动和接班人培养,大力保护和支持传承人,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制度,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4.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剑河苗族水鼓舞文化

为了摆脱传承困境,建议充分发挥当地科研院所的作用,依托贵州省原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和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发动专业研究人才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将苗族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动作特点等通过文字、声像、视频等形式较为完整的整理挖掘出来,把原生态的水鼓舞民俗体育活动完整的记录下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传播出去。同时把水鼓舞推广到广场舞健身方面,将水鼓舞原有的健身特点与现代健身产物相结合,形成新型健身手段。

4.3 促进苗族水鼓舞与当地旅游结合发展

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不仅具有突出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可观赏性,而且表现出“新、奇、特”的优势,从而受到很多旅游界人士的关注。应打破现有的宣传思维,寻找创新的发展出路,将苗族水鼓舞与当地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村寨旅游、传统节日旅游和民俗旅游结合发展,使苗族水鼓舞这张靓丽的名片打造成剑河县的体育旅游精品。如将水鼓舞的表演引入当地旅游景区,形成观赏型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活动的同时,又推动苗族水鼓舞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4.4 加大苗族水鼓舞学校体育传承普及力度

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要实现苗族水鼓舞长期有效的传承,必须将村寨传承和学校传承结合起来,可将成功的体育课程案例在当地中小学乃至高校进行开展、推广、普及,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加水鼓舞的表演活动,全方位地进行文化教育和传承意识培养,逐渐形成以政府扶持、群众参与为框架,将水鼓舞引入学校,以政府组织民族活动为辅助,苗族水鼓舞旅游开发为主体的良性发展态势。

[1]唐丽香.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动作形态分析与解读[J].青春岁月,2015(9):24-25.

[2]屈植斌,于海浩.黔东南剑河苗族水鼓舞考察[J].体育学刊,2012(5):130-134.

[3]吴一文.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13.

[4]郭 颂,朱建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徐 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贵州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渊源、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6):69-74.

[6]黄 咏,许义坤.贵州民族体育六十年[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7]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The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on Miao Water-drum Dance at Jianhe County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Wang Zhen Li Yong Liu Wenyan
(Sports institute of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China)

Using the sport anthropology research paradigm, with village’s dance sports as the case, the paper makes an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on Miao water-drum dance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Results show that Miao water-drum dance is a dance sport for sacrifice, and is divided into sacrifice, the drum, step on drums, carnival four parts; its function has changed from amusing god to mass entertainment; it is facing a succession crisis.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are to develop Miao water-drum dance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and to protect the heritage, and to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school sports coverage, and to put Miao water-drum dance into a sport tourism products at Jianhe County.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ater-drum dance Sport Anthropology Miao Southeast of Guizhou

G85

A

2096—1839(2017)3—0095—03

凯里学院专项课题,编号:HX201417。

1.王 振(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剑河县黔东南州村寨
捕鱼节上捉鱼忙
剑河县关工委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生活情况调研
腊味即是年味
补妆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农业部携手新希望六和向剑河县贫困户捐赠土鸡饲料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