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朱寿墓志析

2017-03-27白燕培

黑龙江史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罗高句丽怀远

白燕培

(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 朝阳 122000)

2012年3月,朝阳市博物馆为配合朝阳肖家村玫瑰家园南侧及其周围棚户区改造项目,对双塔区肖家村玫瑰家园一带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施工中发现唐代早期墓葬一座(M1),随葬品丰富,有瓷三系罐、青瓷壶、黄釉扁壶、石柱础、墓志等,关于墓葬的基本情况,将另文发表,本文仅对出土墓志进行考释。出土的墓志尤为珍贵,其中,“赵郡李氏”和“三韩起”等史实意义重大。据志文:朱寿卒于弘道元年(683年),葬于大周延载元年(694年),“葬柳於城南五里之平原。”朱寿墓属朝阳发现唐代纪年墓中年代较早的,属于武官墓葬,是朝阳地区唐代早期记年墓葬的又一重要发现,为朝阳地区唐代早期墓葬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珍贵资料。墓志内容亦较为丰富,现就笔者认识到的问题试做考释。

志文校正

图一 朱寿志盖

图二 朱寿志石

现将碑文整理如下:

大唐故怀远府校尉上柱国朱府君墓志铭并序

志文刻字除个别磨灭不清以为,绝大部分皆可辨识。全文共689字,记述了朱寿的世系、生平及妻李氏,并交代朱寿迁徙东北的缘由。志文中显示朱氏家族世系及其迁徙,概述了墓主人——朱寿的事迹,引用了“孙策”、“楚昭阳”、“阮嗣宗”、“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及其典故,都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对有关内容考释如下。

朱寿世系及迁徙东北缘由

朱寿(617-683),字隆祚,祖籍陕西省兴平市,由“曾祖侃魏岐州雍县主薄,祖琛随相州邺县令,父武随邛州司户参军”可知,其家族世代为官,家风传承优良:曾祖朱侃为魏岐州(治雍城镇,武功属其领郡)雍县主薄,官秩为从九品上,由“英直笔式光三异之风”可了解到其曾祖父朱侃为文职官员,文笔流畅;其祖父朱琛为相州(州治在安阳)邺县令,官秩七品,由“沉巫易俗,方绝祀于奸邪,错节移风,迥驰声於利器”可知朱琛办事讲究原则,秉公执法,奸邪之风不见,社会风气好,声名远扬;其父朱武为邛州(治所在依政县)司户参军,官秩从七品下。在《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相关史籍中并没有关于朱氏家族记载,从其曾祖父朱侃、祖父朱琛、父亲朱武所任官职品级可以看出,他们皆属于中下级官吏,职位并不高。由志文可知,其家族在其父亲朱武时走向衰落:“智一官之用崩摧”“否播迁纵雄飞於东北”这应为朱寿迁徙东北的原因之一。

朱寿生平及妻子

朱寿一生历经隋、唐两代,仕官于唐初,既经历了隋末唐初的战乱纷争,祸结兵连、满目苍夷的乱世岁月,同时,也目睹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墓主人朱寿是参加平定“三韩之乱”的战争后立下战功而被授予“怀远府校尉上柱国”官职的。志文记载:“三韩起衅,……所功必克,所向无前,重赏殊功。时无遇也累加上柱国,转授怀远府校尉。”由此看出:他被授予上柱国一职在前,怀远府校尉一职在后。那么,这些官职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呢?下面做一剖析:“上柱国”为勋官,散官,无实职,唐代延之,地位渐降。应该是为奖励他在平定“三韩之乱”的功绩而被授予的。怀远府校尉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呢?下面来做一讨论:怀远府,中国唐代东北地方政权渤海国所置,《新唐书·渤海列传》载“越喜故地为怀远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越喜故地”在今黑龙江一带。“校尉”,隋唐以后为武散官,品阶自六品至九品不等。由此不难看出,朱寿作为一武官能征善战,屡立战功并受勋,这与他力气大、从小就勇悍果敢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有志文为证:“幼而好勇,有河暴虎之心。长以力闻,负拔山扛鼎之气。”总之,朱寿在唐代仕途顺畅,一直担任武官。

志文提到“夫人赵郡李氏,滋兰播茂环李舒庄”。由此可见,朱寿的妻子名叫李舒庄,来自“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其始祖为战国时名将李牧,他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开始居住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因此,李舒庄的祖籍应为河北邢台隆尧一带。那么,她是在什么背景下来朝阳的呢?为何要来朝阳?笔者认为其应在五胡乱华的战争后,为躲避战争来到辽西地区的,是否真是这样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民俗资料来予以证实。

志文提到的历史人物及其典故较多,现仅以“三韩起衅”和“昔汉朝折槛忠之议不渝”为例试做一解读。

三韩指的是马韩、辰韩、弁辰三国。后来,三韩为百济、新罗所吞并。百济后来被唐统一,有史实为证:“……南接新罗,北距高丽千余里,后魏孝文帝遣众征破之。后其王牟大为高句丽所破,衰弱累年,迁居南韩地。隋文开皇初,其王夫余昌遣使贡方物,拜为带方郡公、百济王。……显庆五年(660年),遣苏定方讨平之。”“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新罗人原本是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建立了新罗国。“文帝拜为乐浪郡公、新罗王。……其先附属于百济,后因百济征高丽,人不堪戎役,相率归之,遂致强盛,因袭百济,附庸于迦罗国。”三国积怨的原因:“先是百济往伐高丽,诣新罗请救,新罗发兵大破百济国,因此为怨,每相攻伐。新罗得百济王,杀之,怨由此始。”这就是墓志提到的:“三韩起”。唐朝在新罗的配合下,于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具体到朱寿是哪一年参加的战争?具体是什么战争?朱寿参加的是灭百济还是灭高句丽?还是灭百济和灭高丽他都参加了?因此,也就产生一个疑问,朱寿参加战争是在公元660年前还是界于公元660-公元668年之间?由于墓志尚未交代,因此,这些问题也就不得而知了。现在试做推理:公元660年灭百济时,朱寿43岁,公元668年灭高句丽时,朱寿51岁。无论在朱寿43岁以前还是介于43-51岁之间,都处于他精力旺盛的青壮年时期,因此说,朱寿应该参加了唐朝灭百济的战争,但也并不能排除他参加唐朝灭高句丽战争的可能性,笔者倾向于朱寿既参加了唐朝灭百济又参加了唐朝灭高句丽的战争。

“昔汉朝折槛忠贞之议不渝”释读

汉成帝时,有一个叫朱云的地方县令,人微言轻,但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看到当世竟然有张禹这样祸国殃民的佞臣,他置生死于不顾,要求借尚方宝剑为民除害。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汉成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逐渐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汉成帝非但不治朱云之罪,而且连被折断的栏槛也不再修复,以表彰这位忠直的大臣,这就是志文提到的:“昔汉朝折槛忠之议不渝”的典故。

综上所述,对朱氏世系、迁徙、生平等考察中不难看出:从其祖父朱琛(相州邺县令)时就开始辗转迁徙,从“雍县”到“相州”,再到“邛州”,最后到东北。从其祖父朱琛时就离开陕西在外做官,到其父亲朱武时走向衰落,从邛州迁徙至东北,“否播迁纵雄飞於东北,”最后成为柳城人。朱寿妻子李舒庄为赵郡李氏,具体什么时候迁徙东北,不得而知,但也迁徙到东北,他们应该是永嘉之乱后300多年间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的一个缩影。辽西的朝阳地区则更是不同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这次发掘的朱寿墓不仅弥补了隋唐史籍中某些人和事的缺失,另外,出土的墓志弥足珍贵,对了解唐代征讨高句丽的史实提供了新的资料,除此之外,为赵郡李氏在朝阳地区乃至在东北地区地区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对研究东北地区移民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新罗高句丽怀远
你就别装了
你就别装了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
罗唐时期的宾贡诗赏析
关于新罗县几个问题的考证
乱世飘摇中的纵横捭阖
隋唐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