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工达人王刚:削铝如纸
2017-03-27嘉悦
铣工达人王刚:削铝如纸
他是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公司的一名铣工,16年来,他创造了铣削上万件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纪录。作为集团的首席技能专家,他率领的团队已攻克了500余个科研生产技术难题,获得14项国家专利,创造了近2亿元的经济效益。
2016年8月4日,沈阳市的气温为34.8℃,刷新了历史同日最高温度。
距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里,37岁的王刚正在一台铣床上加工着零件,豆大的汗珠一颗一颗从他的下颏上掉下来,砸在地面上……
一进厂,他就立志要成为全厂最好的铣工
王刚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在天上飞的飞机。1999年,他从沈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沈飞公司数控加工厂,成了张显育师傅的徒弟。“张师傅是沈飞的老人儿,那个年代的工人,身上都有一股特别强烈的‘螺丝钉精神’。我刚进厂时,为了能给师傅留下一个好印象,就想每天都早一步来,晚一步走。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师傅总是比我来得还早,走得还晚。他每天至少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车间,晚上检查完全班组同事的产品后,才离厂。”
师傅的言传身教,让王刚懂得了作为一名铣工,不仅需要好的眼功、手功和站功,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他静下心来,一招一式认真地向师傅学习,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可以独立上铣床操作了。
王刚自入行以来,就立志要成为厂里最优秀的铣工,他说:“学徒时,我每天都起早贪黑地钻研技术、苦练本领。我曾连续三年,没有休息过一天。”通过多年不知疲倦的钻研,现如今,王刚早已成为厂里,乃至全国,全世界最好的铣工。
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意思就是说铣工最怕铣削加工薄的零件。2014年6月,沈飞集团组织了一个技能展示周,王刚令来自集团各分厂的70多位铣工达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他已能加工出厚度仅为0.1毫米的铝片,0.1毫米,只是一纸A4纸的厚度,已是数控铣床加工工件的精度极限,但他并不满意,经过反复实验,他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0.005毫米,而且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达成的。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达到了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从2000年开始,王刚在厂里干的就是“首件加工”的活儿。也就是说厂里每接一批新活儿,都是由他来铣削第一个零件,即为工友们“打样”。“铣削加工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反复试验。我的工作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即使有理论支持,仍需要多次实验,才能找到突破口。”16年来,他没出过一件废品,这在沈飞的历史上,还从未有人做到过。
2011年,王刚在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后,又被沈飞集团聘为了“首席技能专家”,并成立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最大的特色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工作室成立不久,厂里便接到了一单价值近百万元的超大结构件加工的紧急任务,由于该结构件形状复杂,无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失去了自动化的协助,所有工作都只能靠手工来完成。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想要放弃这个项目时,得知消息的王刚主动找到厂领导请缨,希望把它留给工作室来完成。
“那个结构件有十来米长,比最大的铣床的床面还要大上六七倍,谁都没有见过。”王刚说,“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但我就是想试试。”
特事特办。接下任务后,王刚并没有急着出手,而是在电脑上精细地绘制工程图,在电脑和图纸上预演各种方案。“纸上谈兵”曾是技工的大忌,但对于当代技工来说,这是解开难题的钥匙。“手工是基础,数控是未来的方向。”王刚说。
经过反复的虚拟试验,王刚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由他指挥,一组人把结构件用吊车吊起来,再以夹具固定,另外两组人共同操控手柄,悬空作业。随着王刚一个个指挥口令的发出,一道道工序渐次呈现,最终,他们不仅将该结构件完美地加工了出来,而且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铣削工艺。
王刚工作室的成员一共有54人,有本厂的也有外厂的,都是不同工种的技术精英、劳模。他们共同攻关,共同成长。2014年,王刚工作室被评为了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过,就在工作室急速发展时,王刚的一位好友却来劝他退出一线工作。
王刚的这位朋友和他一样,也是技工出身,而且也曾经是一名优秀的铣工,不过早在10年前,就调到了行政岗位。他劝王刚退出一线,是因为技术永远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你想要跟上,甚至超越它,就不能有一丝松懈,否则就会被后起之秀超越,所以如果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选择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式。
但是,王刚并没有接受朋友的好意。“我会坚持在这条路上继续往前走,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理想。”说这话时,他正站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上,他手举金牌、面带微笑。这个画面,也深深地刻在了与王刚一同参赛的他的徒弟吴学文的脑海中。
与师傅一起参赛,并获得第五名的吴学文对这个小他3岁的师傅充满了敬佩之情。
吴学文说,王刚是个非常称职的师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学习中,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将他所掌握的技能全部传授给他的徒弟们。
两年前,吴学文在沈阳市“百千万”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铣工冠军,而与其一同参赛的王刚却位居第二。当时,吴学文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王刚却丝毫没有嫉妒徒弟和“丢面子”的想法,反而比自己获奖还高兴。“师傅总说,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我们的行业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吴学文说。
在王刚的带领下,王刚工作室的成员获得各种全国和省级“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次数,早就超过了工作室的总人数,每名员工都拥有两个以上岗位的操作技能,都是公认的技工多面手。
2016年是中航工业成立65周年,作为航空工业的亲历者,出自王刚之手的飞机部件,随着歼-15、武直-10以及多种国产大飞机一起翱翔蓝天,已被载入历史。
“航天工业这10年的成果,比过去几十年的都要多,可以说是黄金时代。”王刚说他是赶上了好时候,所以总是舍不得时间去休息,但他并不单纯的把这看成是奉献,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过程。
一次,沈飞集团组织劳模疗养,当时刚好有一批特急件压得厂领导喘不过来气。尽管如此,厂领导还是考虑到王刚平时太辛苦了,不忍心让他再错过这次机会,就特意嘱咐工友们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刚。但王刚偏偏是一个眼里有活儿的人,进入车间的原料稍有变化,他就能马上意识到又来新活儿了。随后,他又主动放弃了这次疗养机会,和班组伙伴一起加班加点完成了工作。“那段时间,我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着如何把那些零件加工出来。”他戏称工作就是他的“下饭菜”、。
王刚还是一个特别享受接受挑战的人,“越是加工难度大的产品,越能激发我的创新欲望。”像刚进厂时一样,他对工作的热情从来没有降过温,而对于他不忘初心的回报便是,他站上世界铣工技术的最高峰。
近年来,前来“挖”他的国内外企业不少,开出的条件都很诱人,但他总是不等对方将条件说完,就直接拦住对方的话头,说:“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我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人,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话语中,充满着自信与自豪。
据《当代工人》嘉悦/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