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纪事
2017-03-26
建设纪事
全面开展“城市双修”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目标,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指导意见》明确了开展“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以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要求: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完成一批有成效、有影响的“双修”示范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对推动“城市双修”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一是完善基础工作,统筹谋划“城市双修”。要求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编制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城市双修”。
二是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要求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规律,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多种方式、适宜的技术,系统地修复山体、水体和废弃地,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
三是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要求填补城市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小区。在此基础上,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塑造城市时代风貌。
四是健全保障制度,完善政策措施。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强监督考核,鼓励公众参与。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争取城市主要领导的支持,将“城市双修”工作列入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议事议程。
新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5月施行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修订后的《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3号)。
修订后的《办法》共38条,针对我国建筑设计招标投标的问题,结合国际通行惯例,突出了以下4个方面:
第一,突出建筑设计招标投标特点,繁荣建筑设计创作。《办法》在原有建筑设计方案招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团队招标,招标人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设计团队招标主要通过对投标人拟从事项目设计的人员构成、人员业绩以及从业经历、项目解读、设计构思、投标人信用情况和业绩等进行评审确定中标人。为保证评标质量,《办法》从评标的专业性角度出发,针对设计方案评标的特点,要求建筑专业专家不得少于技术和经济方面专家总数的2/3。对于特殊复杂的项目,可以直接邀请相应专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及境外具有相应资历的专家参加评标;对于采用设计方案招标的,增加了评标委员会应当考察方案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的要求。
第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办法》规定了招标文件应当明示设计费或者计费方法,以便设计单位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参加投标;招标人确需另行选择其他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应当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明确;鼓励建筑工程实行设计总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经招标人同意,设计单位可以不通过招标方式将建筑工程非主体部分的设计进行分包;招标人、中标人使用未中标方案的,应当征得提交方案的投标人同意并付给使用费,以营造有利于建筑设计创作的市场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公开专家评审意见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以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建筑设计评标制度。
第三,充分体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办法》修订中贯彻了“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为简政放权,取消了招标资料备案以及审核的规定;依据WTO协议中建筑设计开放承诺,取消了关于境外设计单位参加国内建筑工程设计投标的审批规定。根据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可以不招标的情形。上述修订体现了转变政府职能总体要求,将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第四,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办法》规定了对招标文件澄清、修改以及异议处理的要求;明确了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投标的情形,规定了重新招标的情形;要求评标委员会应当向招标人推荐不超过3个中标候选人,并标明顺序;对于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
《办法》将从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六部门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日前,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发出《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交规划发〔2017〕24号),提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创新旅游交通产品,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扩大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新变化,为促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增强旅游交通有效供给,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转型发展新动能。二是坚持协同联动。强化部门联动,优化整合交通运输与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优势和作用,探索建立旅游交通规划、建设、运营新机制,形成融合联动发展新模式。三是坚持市场主导。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断创新旅游交通产品和服务,构筑创新发展新环境。四是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确定旅游交通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平安绿色的旅游交通精品,培育科学发展新优势。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7〕343号)》于近日发布,就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关事项提出意见。
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相关工作,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政策引导,鼓励探索创新。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选择一批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针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经专家论证,同意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朝阳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淮北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岳阳市、广西自治区百色市、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壁山区、重庆市潼南区、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西咸新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市(拜城县)、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市等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工作目标:以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核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适应,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政策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完善相关规划建设标准,到2020年,试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公众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传统村落将建数字博物馆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有关要求,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认真组织推荐优秀中国传统村落建馆,充分展示优秀中国传统村落风貌,高质量完成建馆村落材料制作工作。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建设,分为综合馆和村落馆,综合馆将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整体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村落馆将逐个展示建馆的中国传统村落全貌。村落馆中建馆村落材料由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作。
建馆村落为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地区或民族代表性的、保护成果显著的中国传统村落。已完成的村落保护工作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要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得到充分改善,传统生产生活延续发展,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建立了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时,建馆材料制作满足要求。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向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出中国传统村落建馆申请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村落名称、简介、制作计划、经费计划、制作单位、联系人等。2017年各省(区、市)推荐建馆村落数量: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超过100个的省(区、市)至少推荐10个村落,总数在20~100个的省(区、市)至少推荐5个村落,总数不足20个的省(区、市)至少推荐2个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