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7-03-26
资讯
○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 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
日前,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在北京成立,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专知识产权评估系统1.0版”同日上线。
据介绍,该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全球专利数据库资源以及强大的专利审查分析人才,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评估评价评议,面向全国市场提供专业、准确、权威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评估评价评议服务以及专业、全面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此次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的成立和“国专知识产权评估系统1.0版”发布,将为我国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更好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价值。
○ 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3月2日在北京成立。
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促进在世界文明核心地区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世界文明观”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的涉外考古已经有10个国家,这些都是中国考古“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中心是希望能更好整合国内各方面力量,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更好发挥学术作用,促进中国考古的进一步国际化,提升中国考古学在国际的影响力。
○ 全疆约45万件可移动文物有了身份证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消息,新疆已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据统计,新疆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126家,可移动文物约195000件/套(实际数量约457000件)。每件文物都生成唯一的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相当于办了一张“文物身份证”。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新疆各级普查机构向全疆各级国有单位发放近25000份《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调查表》。
普查登录的文物信息包括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14项基本指标项及照片影像资料和收藏单位基本情况等。
○ 河南启动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
近日,河南省正式启动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
该项工程首先对河南省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的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然后,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拍摄一批项目和传承人专题片,编辑出版一批项目图录和传承人口述史,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一批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培养一批传统手工艺人才。
按照此前的调查,目前,河南共有传统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项、代表性传承人10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6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20项。
○ 孔子故里山东建成9000多个乡村儒学讲堂
据山东省文化厅近日消息,孔子故里山东已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200多个,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参与群众超500万人次。
山东乡村儒学讲堂源于2012年山东几位学者的试验。此后,乡村儒学讲堂试验点陆续拓展至山东潍坊、聊城等地。这一举措对弘扬赡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改善乡风民俗,营造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启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