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公益做成一种传承文化
2017-03-25王永
王永
或许作为“我是创益人”的发起者,腾讯社交广告也没有想到以“创意+广告+公益”为生态机制的新公益活动会取得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3500位来自专业创意机构、社会团体的创意人和个人参赛者。参赛者的作品使用腾讯社交广告资源投放刚刚进行至三分之一阶段,就实现了7.77亿次曝光,其中金奖作品《忘不了的家味》更是获得了1029万次互动——公益+创意+广告的融合。
“其实我们中国人,或者是公益人士,大家并不是对公益不关心,只要是能得到认可的项目,或者是大家能感受到的,通过比较好的形式,大家都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许国爱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内公益人的看法,“以公益+创意的生态机制就是希望通过彼此的结合,能够让公益有一个生动形象的灵魂去改变人们对于公益的认知。”
成立于2007年的腾讯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以“用户与公益的链接”为目标,为国内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从之前的1元购画到最近的99公益日以及每年的8月8号的无现金日,都是腾讯基金会10余年来通过不断摸索推出的新公益模式。数据显示,最近十年來,腾讯基金会一共有超过2万多个项目,同时募集到超过20多亿的资金,共有超过1.4亿人次的捐赠。
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更好的推动传播,推动的社交能量呢?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社交广告主席、集团市场与全球品牌主席刘胜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技术如何向善,第二,创意如何更好的融合,第三,怎么让社交赋能创意出美好未来。”
技术实现向善,通过数据与技术的匹配,为公益的高效率推广有着非凡的意义。以中国几个亿的用户群来说,几千万可能也不一定能全部触达用户,所以在投放的时候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找到最适合它的用户群体,然后就是实现直接捐款能力的个人或者用户群的机构到捐款转化的高效率。
“‘人脸识别的项目就是想证明腾讯的技术是可以服务于公益的,”腾讯社交广告总经理罗征说到,“腾讯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跨年龄识别,可以把长大后的失踪儿童找回到他父母身边。”
在罗征看来,‘人脸识别不仅仅是人脸的技术,还是定位的技术、社交的能力以及AR等技术的结合,通过社交、场景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实现人人公益,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改变。
如今,“人人都能参与公益”不在是空想,而是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我们明年肯定再办的,未来到底是办五年,十年,还是几十年,这个现在还不能确定,但肯定会是一个持续的项目。”罗征在谈到“我是创益人”的未来规划时说到。
不可否认的是,“我是创益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意的质量远超腾讯社交广告的预期,但作为一个持续的新兴的公益项目,“我是创益人”需要补足、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罗征表示,在明年将会对“我是创益人”做一个整体的升级---参赛模式、或者是邀请和参与单位上面,会做更多的尝试,也许有些商业机构可以加入进来,包括很多企业也会对公益题材感兴趣,透过创意讲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然而,当公益注入了众多商业的元素的时候,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更为重要的问题。
“其实公益行业有非常多的团队的理念做很好,”许国爱说到,“广告与商业的元素并不会影响到公益的本质,广告与商业元素更像是推广公益的工具,基于三方合作,让大家了解更多的资讯,让创意人走近公益组织。让创意界的人能够了解到我们的公益项目,并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广。”
从公益的发起者升级为公益的助力者,腾讯作为技术型互联网企业,希望通过更多的创益活动,共享技术和资源能力的同时,能够实现让创意与公益相贯通,通过科技向善、创意融合、社交赋能,持续输出有创意的公益广告作品,让公益的力量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