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安全形势及对策思考
2017-03-25刘水文姬军生
刘水文,姬军生
·综 述·
我国生物安全形势及对策思考
刘水文,姬军生
通过分析当前生物安全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生物安全;对策
2015 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的《国家生物安全政策》明确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战略范畴,强调生物安全是攸关政权稳定、社会安定、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已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1]。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加快建设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快速反应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安全防御能力,是保障民族核心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1 我国面临生物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处于大国博弈的中心,面临严峻的生物安全威胁。生物武器、生物恐怖、新突发传染病暴发流行等所导致的疾病扩散和传播威胁,是当前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面临的3大挑战。
1.1 生物战威胁将长期存在 利用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研制而成的生物战剂,即所谓的生物武器[2]。目前,公认的可用于研制生物武器的主要制剂有6种: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天花病毒、出血热病毒、兔热病杆菌以及肉毒杆菌毒素。生物战剂应用于战争,就是所谓的生物战。美国国防部给国会的报告提出:“目前至少有25个国家具有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大约有12个国家正在发展进攻性生物、化学战能力”。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政治意愿和科学基础,就能生产生物战剂。随着“中国梦”“强军梦”征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他国因领土主权、经济利益冲突而引发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在急剧增加,使用生物武器成为相对弱势国家在非对称性军事对抗中的可能选择。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生物战剂成本低、危害大的特点,都在暗中积极研制生物武器;并利用科技的最新成果,从技术和品种上加以改进,逐步向多样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已远远超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限制范畴,对我国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1.2 生物恐怖袭击不容忽视 利用生物战剂发动恐怖袭击,即所谓的生物恐怖袭击。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00个恐怖组织具备发动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利用制备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细菌、病毒发动生物恐怖袭击已成为恐怖活动的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公开报道的生物恐怖事件就有百余起,比如“9·11”后美国的炭疽事件、“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生化武器工厂等等。近年来,我国虽然尚未发生规模性的生物恐怖袭击事件,但2013年天津白色粉末快件致12人中毒等多起“白色粉末”事件表明,我国面临着生物恐怖袭击的现实威胁。我国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反恐怖、反邪教的坚定立场,都可能使敌对势力和恐怖组织将我国列为生物恐怖袭击对象,以达到破坏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目的。
1.3 新突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生态改变加剧,人口流动加快,新突发传染病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发现和确认的新传染病近50种,其中半数以上为病毒引起。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全球趋势:转型的世界》中预测,大约到2025年,有可能暴发全球性传染病疫情,殃及全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成千上万人死于非命。近年来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肠道病毒D68、埃博拉出血热以及前段时间在南美大范围流行的寨卡病毒病等新突发传染病不断肆虐,预示着全球将不断面临新突发传染病的威胁。而新发传染病所特有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将会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破坏。
2 我国生物安全防控能力亟待加强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从总体讲,整体防御能力较为薄弱,就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挑战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短板。
2.1 防控体系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安全事件频发,世界各国均将传统的国防范围由陆、海、空疆界拓展至“生物疆域”范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加强对生物威胁的应对力度,2009年、2012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应对生物威胁国家战略》和《生物监测国家战略》[3],“9·11”事件之后,又推出了生物盾牌、监测和传感计划,并设有负责生物安全情报搜集、侦测与汇总分析的职能部门,同时依托陆军传染病研究所,建有一套负责生物安全防御与生物武器进攻的指挥和行动体系。而我国国家CDC、军队CDC和地方CDC以及各级传染病医院,仍存在隶属关系复杂、协调机制不畅、部门机构分散等问题,还未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体系的健全完备。
2.2 防治力量建设明显滞后 虽然我国军地均建有一定数量的传染病防治机构,但就整体实力而言,不足以应对当前和未来严峻的传染病生物安全威胁。美国建有20支近4000人组成的应对和处置核生化恐怖袭击的应急救援队,美军还编设有陆军生化防御司令部,配属专业生物安全快速反应部队。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国家,也均编设生物安全快速反应部队。而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快速反应力量,相关专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防范生物恐怖袭击方面的训练,实战化演练也大多是空白,这已构成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治能力建设的短板[4]。
2.3 生物安全技术平台薄弱 生物安全技术平台包括生物毒株库、生物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等。美军建有全球最大的生物毒株库,拥有烈性毒株或生物武器级毒株上百种。全球仅存的两株天花病毒株,一株在美国,一株在俄罗斯。伊拉克战争前,为防范萨达姆政权可能的生物武器威胁,美军士兵仅保护性疫苗就注射了30余种。而我国目前连传统的炭疽杆菌疫苗标准化批量生产技术都未成熟,新型烈性传染病毒株疫苗更是缺乏。
3 加快构建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是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重大需求。必须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加快构建我国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生物防控能力,为建设强大国防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3.1 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安全防控力量体系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成立生物安全牵头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在31个省(市)、自治区,通过整合地方CDC和各级各类传染病防控及救治资源,设立统一的生物安全防控和应急指挥机构。依托大数据,在现有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等实体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全球生物监测网络布局,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了解情况、准确掌握态势,前瞻判断决策、跟进解决问题,有效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军队作为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应按照军队新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要求,建立指挥层级合理、重点方向明确的军队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安全快速反应部队,形成便捷高效的军队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指挥和运行机制[5]。
3.2 加快提升军地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 加强军地传染病医疗机构建设,调整优化布局,优化指挥管理方式和分级后送流程,建立由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传染科和基层卫生机构等多层次一体化传染病救治体系。建强军地传染病专科医院,利用军地传染病防治技术临床培训基地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高素质的国家传染病专业技术队伍。加大军地部分综合医院传染科建设力度,采取扩建传染病应急处置力量、改建增设传染病专科医院等方式,加大政策倾斜、人才支持和经费保障力度,建成建强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以此推动国家生物安全防控能力的整体提升。
3.3 加快整合军民一体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基本途径。生物战、生物恐怖袭击以及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生物安全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且没有军地之分、前后方之分,其危害特征和防控规律决定了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必须走军民融合的道路。按照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总体框架,将军地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国家传染病生物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寓军于民,民为军用,军民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国家传染病生物安全应急指挥体制,健全军地协调机制,整合资源,搞好协同,形成合力,提升国家应对生物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防御能力。打破军地体制和机制壁垒,实现生物安全领域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装备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强化军地联合科技攻关,推动国家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能力的整体提升。
[1] 贺福初,高福锁. 生物安全:国防战略制高点[J]. 求是,2014,(1):53-54.
[2] 王达林. 国家生物武器发展能力评估及预测研究[D].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
[3] 吕吉云. 加快转变军队传染病防控能力生成模式[J]. 国防大学学报,2013,296(12):100-101.
[4] 吕吉云. 军队传染病防控能力生成模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管理评论,2015,27(5):114-120.
[5] 刘水文,姬军生. 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执行海外医学救援任务的思考[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41-743.
(2017-05-25收稿 2017-06-26修回)
(本文编辑 闫晶晶)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biosafety in China
LIU Shui-wen, JI Jun-sheng*
Medical Department, 302 Mil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10003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jjs307@sina.c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biosafety in China,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safe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iosafety; countermeasure
E25
A
1007-8134(2017)03-0179-03
10.3969/j.issn.1007-8134.2017.03.014
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重点项目(BWS14C050)
100039 北京,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医务部(刘水文);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姬军生)
姬军生,E-mail: jjs3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