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保护乡村文化岂能少了乡民?

2017-03-25

城乡建设 2017年8期
关键词:乡民学术期刊期刊

■ 刘 燕

卷首语

传承保护乡村文化岂能少了乡民?

■ 刘 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为一种乡村文化意境的典型,演绎成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意味深长的旅游吸引力。

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部分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乡魂。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如何表达乡村文化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乡民日常活动进行设计,使得游客可以通过旅游参与到本土的生活形态中。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戏曲学唱、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同时,在各个乡村中的本土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积淀,直接反应了不同乡村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而有的乡村旅游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文化的缺失。乡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乡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乡村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地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刊文章版权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所有,翻译、转载、摘发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出版须征得本刊许可并支付稿酬。

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定为“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本刊已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数字化或网络传播。如不同意,请作者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表格等。

电子版合作:中邮阅读网(www.183read.com)

在线阅读 http://www.183read. com/magazine/detail_506095.html

凡因我刊印刷装订质量问题需要调换,烦请直接寄到: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地址: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凉水河一街8号,邮编 :100176,联系人 :罗秀芹,电话:13501229525 ;我社监督电话:010-58933728

猜你喜欢

乡民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路遇乡亲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