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外国文学史课程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2017-03-25赵茜
◎赵茜
情感教育在外国文学史课程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赵茜
情感教育在当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专业课的课堂上,利用课堂内容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结合专业课实际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讨论、课下交流及联系实际。以此将情感教育贯彻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去,力求在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上担任一个重要角色。
情感教育 网络交流 个人体验
情感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尤其如此。教学活动中如果缺乏或者轻视情感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健康的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当下情感教育对于每一个从教者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课题。情感教育关乎到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前程,健康的生活观念,优良的情绪管理,理性的认知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当下高校大学生生活的现状和事实,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感受到了情感教育的迫切性。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情感教育,是一项摆在从教者面前不得不思索的课题。本人从《外国文学史》课程实际出发,利用文学经典特有的人物生动性、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从而为高校的情感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让情感教育能贯彻到专业课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去,得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课堂讨论构建情感教育为基础
外国文学史课程中有较多涉及生活中情感问题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莎翁的四大悲剧;启蒙时代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依丝》;19世纪的小说《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等,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读者以启示,如堂吉诃德的“幻想症”、李尔王的“昏聩”、奥赛罗的“嫉妒心”、高老头对女儿过度的“情感依赖”、安娜对“纯粹爱情”的过度执著、包法利夫人的“想入非非”、于连过度膨胀的野心,都是他们悲剧人生的促发因素之一。其中的很多话题可以引起讨论:如“于连到底真爱谁”“为什么安娜要走向自杀的结局”?课堂上也可结合当代生活实例,如讲解到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时,联系2009年发生的“海事大学杨元元自杀事件”,引导同学们思考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正常健康的,过度依赖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思考之后,学生可以自行表达观点,以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悲剧为鉴,避免自己形成类似的病态思维。
课堂讨论可以由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阐发出可借鉴的道理,如讲解美国女作家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时,小说中三位主人公彼此错位的爱情关系,能给同学们留下很多思考空间。课堂上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如“为何马文·马西认识艾米莉亚小姐会让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对一个人施加的力量,既能让人改邪归正,也能让人沉沦堕落。小说中也涉及到爱情的错位,无论是艾米莉亚小姐、李蒙表哥还是马文·马西,都陷入了“单恋”的泥潭。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让同学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爱情的不如意常有,完美的情感难寻。因而要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念,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情感落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
小说中丰满立体的经典人物形象可以作为问题的立足点,如讲解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时,可以设置问题“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个疯子,你怎么看”?由此引发出对堂吉诃德心理问题的探寻。可以说,堂吉诃德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妄想症”患者,难以区分想象和现实的界限。生活中这类事例也不胜枚举,如前些年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杨丽娟为何一味固执地要跟刘德华见面?是因为在她的想象中,刘德华一见到她就会爱上她,从而跟她结婚,改变她的命运。为了见到偶像,杨丽娟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杨父也在此过程中自杀身亡。可以说,杨丽娟也是“妄想症”的典型患者,不过,跟堂吉诃德比起来,杨丽娟追求的目标是完全利己型,而堂吉诃德的行为则是出于行侠仗义的利他之心。所以堂吉诃德堪称英雄,杨丽娟只能是个悲剧。由课堂讨论所生发的问题结合现实的心理问题,会给同学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新媒体特点延伸情感教育空间
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分享更多的心得与感受,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的思考深入化、系统化。当今的网络时代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在公众网络平台上建立学习小组,在小组中讨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由讨发现新的问题。由于网络平台交流的民主与平等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联系自身经历,谈及思考和启示。比如如何理解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福楼拜曾说过:“我就是爱玛。”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将学生们带入“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如何自处”的问题,联系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克服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平衡欲望和道德之间的矛盾,避免人生中如爱玛那样误入歧途。
网上平台特有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可让讨论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的讯息引入平台交流中来,对某一问题讨论的相关材料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链接,让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化、多元化。例如在讲解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筱竹丛中》时,涉及人物的“利己主义”,作家对人性的自私所做的深刻揭示,让同学们去联想为何现实中会出现“文过饰非”的罗生门事件。通过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链接,让同学们看到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每一个当事者的立场不同,他们所做的判断也就完全不同。而且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一个又一个所谓“真相”会层出不穷。而小说中每个人物对自己行为的辩护恰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人性自私的艺术概括,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
三、切入实际生活,落实情感教育效果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对实际生活有帮助。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号入座”,联系自身的情况,带入主人公的处境,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处理各种情感问题的能力。如讲解福楼拜小说《情感教育》中的爱情类型时,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体会,如何避免陷入功利的“虚荣之爱”,避免无益的“肉体之爱”,追求真正令人愉悦的“热情之爱”。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所学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如2016年发生的一起女记者段丹峰因为失恋跳楼自杀引发社会热议的事件。结合外国文学史教学实例,有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究其根本,是段丹峰本人在情感中过分依赖恋人,失去自我,无法承受变故的发生,犯了跟高老头一样的错误,得了“情感依赖症”。从而得出在恋爱时要保持理性清醒成熟态度的结论。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17世纪的青春小说,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却也非常符合当下青年人的心理实际。小说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纠结也是现实中很多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如“如何处理友情与爱情的关系”“爱情失败后,人如何走出情绪低谷”等,联系自身经验,体会歌德通过小说向青年人提出的生活建议。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则通过讲述一个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疯狂的报复,向人们剖开了情感的阴暗面,当爱情中遭遇背叛和伤害,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是合适的?如果任由自己的报复欲望发展,会做出像美狄亚一样的疯狂可怕的举动。美狄亚的悲剧给予现实生活的启示就是要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受伤的心灵在时间的洪流中慢慢平息,既不要伤害自己,更不要伤害他人,因为未来的人生还长,还会有新的幸福和美好等在前方。丹麦戏剧家易卜生的经典问题剧《玩偶之家》,则通过娜拉的抉择提出了一个“爱情中的尊严”问题。娜拉之所以离家出走,不是因为海尔茂背叛家庭,而是因为海尔茂虽然声称爱她,却在风暴来临时不顾夫妻之情,暴露出自私的本质。娜拉对情感的要求比美狄亚更为精致化,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如果爱情不能纯粹,那还不如没有,所以娜拉的离家出走,是新时代女性对自我尊严的认识,是一种新的觉醒态度。大学生正处在处理人生情感问题的关键时刻,这些作品中人物的观念和抉择,都为他们的现实处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可以让他们在情感上尽快地成熟起来。
大学的《外国文学史》课堂,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极为有效地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避免枯燥说教的干瘪乏味,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例子中受到情感的启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多秀.情感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7(38).
[2]王优.试论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J].安徽文学,2017(06).
[3]杨澜.认知诗学与英语专业文学课的情感教育功能[J].中州大学学报,2014(31).
[4]龙赛琼.浅谈情感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管理,2014(01).
[5]朱周贤.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三位一体的情感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71022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JX2017C97)。
赵茜,女,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电影文学与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