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场景下人的自由话语分析
2017-03-25郭华
郭 华
(1.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2.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和谐场景下人的自由话语分析
郭 华1,2
(1.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
2.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湘潭 41110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理论是当代哲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任务。在新自由主义思潮风行的今天,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思想,深入理解自由的基础、内涵、价值和理想,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由;实践
自由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永远和每个特定时代的人们命运相连。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自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包容性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2]。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确立正确的自由观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自由的基础: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真正主体是人,相应地,人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自由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是真正自由的意识,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在其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自我意识展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才是真正的自由。
首先,自由是人所特有的类本质,自由只能是人的自由。芸芸万物,除人外,它们的生命活动只能绝对地依附于自然界,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对象,所有的活动仅限于自身本能的反映,完全受必然的支配。而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自身的客观实践活动过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这种客观实践活动过程使人具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由于这一点,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其次,自由是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只能在实践中获得。人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欲望注入自然界,将人的意志体现在实践结果中,最终使自由主体和实践客体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人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再次,自我意识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自我意识就是自由意识。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使人类产生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并最终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言,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最终的本质的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自我意识的形成促使人开始自觉地将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并且找到了实现自我意识的途径——实践,人类从此有了摆脱自然界束缚的力量,自由意识产生了。最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增强和人的自由度扩大是同一的。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增强意味着人的认识范围和实践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客体就更容易贴切地快速地实现主体的主观欲求,使自己的意识向物质现实转化,实现人类的自由梦想。
可见,实践是自由之源。正因为有了实践活动,人类才具有了超越动物界的能力,从而获得了自由意识和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二、自由的内涵: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但是,要完整地理解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哲学内涵,我们还必须懂得自由与必然、自由与实践的关系。恩格斯曾经对此作过十分经典的说明,自由是认识自然规律而不是在幻想中摆脱它独立,自由是在认识自然界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去支配和改造我们自身和外在自然。对此,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直白明晰地表述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自由总是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客体都有其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律性,即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无论主体承认与否,它都会在主体将自己的意志作用于客体时显现出来。如果主体认识不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客体的必然性就会阻碍人的意志实现。如果客体的本质规定性已经被主体发现,那么主体就获得了将客体为我所用的基础和客观前提。可见,获得自由的第一条件就是要认识必然。自由的大小在于人们对于客观必然认识的多寡,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愈深刻,行动实践就愈自由。但是,仅仅认识必然是不够的。“自由是一种主客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表现为客体决定主体活动的单向反映,而是主体根据客观必然性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服从自身目的的双向反映和相互作用。”[4]如果认识了必然,却只是消极被动地受制于必然,做必然的奴隶,那只能是客体决定主体活动的单向反映,人还是无法获得自由的。认识了必然性,只是为主体实现目的现实化,从而获得自由提供了一种可能。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觉适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改造客观事物的原有形态和特征,使客观世界成为合人类目的性的产物。正因为主体具有这种超越客观现实的能力,人的自由才是具体而现实的。
因此,自由的本质内涵就在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目的改造客观世界,使主客体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完美统一。
三、自由的价值:至高无上
首先,自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彰显了人类的尊严。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万千世界中,所有动物的生命活动都是绝对地依附于自然界,它们没有意识,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只能本能地趋利避害,消极地适应外在环境。而人不同,人是有意识的,人有认识必然性的能力,也有改造外观世界的实践能力。人能够自觉地利用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融进被改造的客体中,使改造后的客体符合主体的需要。对人来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5]。
其次,对自由的追求促进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发展,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表现为主客体间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统一,主体追求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主体认识必然,超越必然的过程。在客体限制主体和主体改变客体这对矛盾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要改造客体,把自己的意志融入到客体之中,就必须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超越必然性,使改造后的客观事物和改造前主体的主观意愿高度融合。人对自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人就不得不不断地超越客观世界,不断地促进自身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向前发展。
最后,人类追求自由的活动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原始人对自由的渴望使人类学会了摩擦生火,结绳记事,使用语言,建土巢木穴,创造出了原始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踏入农耕时代准备了物质前提。自耕农对自由的企盼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再次发展,最终使人类走进了有能力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期待拥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自由梦想促使它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和大的物质生产力,从而为人类跨入新经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永不完结的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因而,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发现、发明、创造和前进。
四、自由的理想:“自由王国”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用含义隽永而又洗练的文字在《资本论》中描述过实现了自由解放后的人类未来世界。他说,自由王国开始于不得不和必须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自由开始于社会化的联合生产的劳动者摆脱了异己的盲目的力量的统治,通过消耗最小的物质力量,合目的合规律的调节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时刻,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就是合目的合人类能力发展的自由王国。不谋而合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表述了自己对于人类未来世界的观点。他指出:只有当人们自己能够控制客观的异己的历史的力量时,人们才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越来越多地实现自身所期望的结果,人类社会才能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由此可见,在两位导师的终极理想中,人类世界的未来就是自由世界。而这个世界到来首先是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其次,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生存斗争停止,生产者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再次,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最后,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处于人们的控制之下。
“自由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活在共产主义“自由王国”中的新社会主体的称呼,它既是对“自由王国”成员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前景的美好向往。关于“自由的人”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作了不少充满智慧的谓为经典的表述。首先,“自由的人”是有自由时间并通过它来发展自身的人。不论是作为闲暇时间还是从事高级活动的自由时间都一定会将占有它的人变成另一主体,并且让这一主体加入直接的生产过程。于成长中的人而言它既是训练,也是知识的运用和实验,是具有物质创造力的科学。其次,“自由的人”是“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共产主义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实现,而每个个体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是直接联系着世界历史的每个个体的存在。只有摆脱了狭隘的地域性,与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际地联系在一起,获得全球性的全面的生产和创造的能力的人才是自由的。再次,“自由的人”是完整的全面的占有自己本质的人。人对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不是直接的、片面的享受,而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最后,“自由的人”是可以根据兴趣发展自身各方面才能的人。“自由王国”的生产力高度发达,每个人都可以在各自的部门内获得高度的发展,人们可以按需分配,不用为了生存去生产,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自觉自愿的,追随自己兴趣的,生活在“自由王国”的“自由的人”就是这些可以根据兴趣发展自身各方面才能的人。
在西方世界高扬“民主、自由、人权”的今天,在新自由主义思潮风行的今天,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解读,对于生活在多元化世界的我们,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谐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和谐不是趋同、同化和和稀泥,而是‘和而不同’,是对差异的尊重和包容,是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共融、优势互补”[6]。当代著名哲学家黄枬森先生曾尖锐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导下构建和谐哲学是当代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因此,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思想是“和谐哲学”永恒的核心主题,也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中国梦和谐梦的必要路径。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10):20.
[2]任政,孟丽荣.论包容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求是,2016(7):123.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4]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6]韩升.权利概念的政治哲学理解——基于和谐共同体生活视角的考察[J].长白学刊,2016(2):41.
[7]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The Analysis of Free Discourse under the Harmonious Scene
GUO Hua1,2
(1.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Mao Zedong Thought,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Social harmony is the basic attribut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building a socialism harmonious theory is the task that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workers should undertake.In toda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new liberal ideas,it i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to deepen the theory of Marx's liberal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to deeply understand freedom's basis,meaning,value and ideal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rmonious society;freedom;practice
D61
A
1672-934X(2017)02-0052-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2.009
2017-02-1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006);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中心重点项目(2016ZXA02);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09C101)研究成果之一
郭 华(1975-),女,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