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面料与现在时装的结合发展
2017-03-25鲍镕清苗育
◎鲍镕清 苗育
香云纱面料与现在时装的结合发展
◎鲍镕清 苗育
香云纱的染整技术具有百年的历史,不论男装还是女装,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香云纱是高级定制服装的常用面料。作为传统面料的代表,香云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应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
香云纱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产业 时装
一、香云纱的社会背景
香云纱的知名度很高,作为服饰面料的一种,具有非常独特的信息特征。香云纱的染整技术在2008年被国务院选入批准文化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染整技术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记录说它开始于民间手工生产,在1840年间南海西礁民使用薯莨和泥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用植物染色,产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工艺技术严谨。在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完成胚布改良。生产方法至今经历细微演变,生产地域也比发展初期扩大,但依然受地域限制。独特的染整技术使得原本柔软的绸缎变为厚重质朴,摩擦起来沙沙作响,拥有独特外貌信息。这种服装材料在社会的普及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当中人物穿着反映可见一斑。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服饰材料由于制作周期时间长,制作工艺繁重复杂,价格也昂贵,是尊贵品牌的象征。有资料显示,2016年它的市场价位在每米百元左右到四百元不等。
二、当下我国社会服饰产业与服饰特征
我国服饰产业绝大部分是电机生产,生产工艺批量化,商品化大生产趋势严重。可是依然存在着小批量的手工制作。香云纱就是手工制造大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典型代表。
传统服饰结构基本退出生活舞台,遵循一战以后所建立的服制结构,而且随着信息国际化的发展,时尚流行趋势也季季更新、年年更新。正式场合着装规则已经全盘西化。夜间活动的晚礼服,男士以西装、衬衫、西裤、皮鞋为正装标准,女装以西化礼服、裙子为正装标准。
现今服质材料多样化,除了古老的棉麻丝毛以及这些纤维的混纺材料等天然材料,还有在一战之前就开始使用从石油中提炼出的人工合成材料,还有现今新兴的金属纤维、大豆蛋白等高科技化的材料,大大丰富了可以用来实现符合人类着装要求的纤维种类。
作为有鲜明时代民族以及色彩特征的香云纱,无论是现今还是近代在服饰产业中,都拥有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
三、现代时装的发展趋势特征与香云纱
时装行业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特殊的行业。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既要保存服装的实用功能,如保暖、保护、性别区分等基础作用,还要在其中加入如色彩协调、潮流时尚、工作性质、生活方式、色彩辨识等因素。又在日常着装当中体现一种时尚潮流文化现象。
服装设计师是引领时尚的先遣者,引领时装潮流的导向。服装设计师约翰家里亚诺在2000年秀场中揭开了以东方民族风格为热潮的时尚,无论是日本大和民族艺妓的妆容还是汉民族上海的月牌女形象等都成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因而为东方文化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香云纱有高级定制的市场,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上海就有高级定制,利用香云纱独特的面料性质,与时装设计相结合,做出来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但是价钱却是相当地昂贵。香云纱是传统面料的代表,它的知名度在行业中也重新崛起,2016年的一场表演就是针对其制作的。深圳时装周“合一创意”秀场的全部面料是由非遗传承品牌“御品云莎”提供的收藏级香云纱面料,将尊贵和荣耀还给了本该属于其的民族文化。
香云纱与潮绣相结合的高级定制,在市场上已经有所体现。在2016春夏博览会上,两者相结合设计出来的时装优雅大方,博得很多消费者的喜爱。现在为了推广香云纱,一些公司在时装设计上有些突破,在剪裁、风格、方向上有所改变,想要以此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
四、香云纱的社会责任
手工业制作具有温暖个性化特质,手工艺制作的物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无法用同种类使用物品的商品价值衡量,香云纱恰恰符合这一文化标准,因此它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在现代社会中服装的使用价值。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是带着几百年的特质与气息穿越而来的一种材料,它透露着中华民族的崇尚自然的人文气息,有着悠然的气息,有一股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在如今生产机械化的商品世界当中,犹如一股清泉溪水汩汩流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肩负着传统与现代的任务。在服饰材料上选用香云纱是对传统传统文化的一种尊敬膜拜和继承发展,也是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一种责任,一种延续文化的责任,一种对先辈智慧的赞美赏识的体现。
五、结语
纺织品的图案设计要有所变化,丰富传统面料的推广方案,无论在设计上还是色彩,款式还是风格都要多样性。培养制作工艺传承人,使得技术人员得到扩充,生产得就多,市场流通就越广。在服装面料生产方面投入些扶持费用,大力宣传。与扎染艺术、刺绣相结合,面料上有所创新,让消费者选择性更广泛。
本文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香云纱’面料与现代时装的结合与发展”(项目编号:DX511326)。
鲍镕清,女,本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责任编辑 刘冬杨)